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  »  纪录片  »  里斯本丸沉没在线观看
HD

里斯本丸沉没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量子播放资源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这是一部东方的“敦刻尔克”,是一部关于纪念中国渔民伟大壮举的纪录片电影。电影人方励和摄制组通过详尽的历史调查,极尽所能地寻访英、美、日、中核心当事人及后代,试图无限接近中国舟山东极岛附近海底30米处的二战“死亡之船”——“里斯本丸”的沉船真相。
沉默的画笔
2024-11-30 10:11:42

故事的主角是那一千八百多位历经苦难的死亡及幸存的英国战俘,但这个题材却只能由中国人来做,也只能从个人叙事(盟军士兵们的个人、家族情感史)来切入,因为整个事件的发生-高潮-结束,以及在二战的战史记录/人文追忆/文艺二创等种种叙事层面被完全、彻底的「沉没」,这本就是国家宏大叙事的完全溃败:

船沉是美国潜艇击中的(当然也因为日本没有在船上挂「内有战俘」的旗帜,美国当是全员日本人的船给突突了),美国没脸提这事儿;

英国当初没守住香港,没能保护自己的远东士兵,无意提这事儿(仅做了基本战后抚恤,没有给家属发布事件详情的公告);

日本虐待战俘,沉船后对战俘不予营救反而机枪屠杀,日本不敢提这事儿;

发生在中国海域,但仅仅是普通渔民参与营救,与国民ZF无关更与party无关,中国(现任官方)也没兴趣提这事儿。

(用Mr方的话说,这片子辛辛苦苦做出来了,因为英美与中国的微妙关系,国际发行市场对本片是无人问津,连英国国内的发行商都毫无兴趣,电影首映礼,大使们都仅以个人身份出席)

所以苦难没有意义——如果这苦难无法被服务于宏大叙事,这些苦难压根就不会被记录,更不会被再现。

最后连幸存者本人,或许出于幸存者愧疚、或战后应激创伤,大多都不愿回忆、不想述说(据 Mr方 称,连被中国渔民救援、并藏匿在石洞中逃过日军抓捕,事后靠游击队护送到重庆的三位堪称传奇的幸存士兵,回国后对战友和家人都完全没有提起过自己的经历)。

进一步的,如果事件发生在公海,周边没有任何救援力量,盟军俘虏全被淹死或杀死了呢?如果船上没有俘虏,死的就全是日本士兵和平民水手呢?这件「巨大的蠢事」是否连个人层面的叙事意义都不存在(←如果连中国人都丧失围观调研的兴趣)?——而仅仅化为美国潜艇射手得到的一个「恭贺你射中了一艘敌船」的生日贺卡?

那个生日贺卡,就是对幸存者之一那句「战争是最卑鄙下流的玩意儿」的最好注脚。

佣兵王の荣耀
2024-11-30 10:10:02

2024年我被这部纪录片震撼了。

导演方励历经7年多制作了这部“二战中运送英军战俘的日本商船里斯本丸在路过中国的东极岛附近被美国鱼雷击中,日本士兵弃船逃命,居然不解救战俘反而对1816名英国战俘进行射杀,导致800多条生命葬身海底。中国渔民摇着所有渔船、小舢板下海捞人进行解救,堪称东方的敦刻尔克。”

如此简单的纪录片122分钟震撼了我5次。

1. 生命归家的诉求。偶尔一个机会,800多条在中国深海中沉默已久的生命向导演方励发出震耳欲聋的沉默,“我们在这里,全是20岁左右的最茂盛的青春之灵,请带我们回家”。据说导演卖了房子拍这部电影,走了6个国家地区,将“所有当事方”的代表都深度挖掘到了。当亲人们看到近80年前那些被远方亲戚、报纸、爷爷们说的“死去的大伯、你记事前谋面的爸爸、你曾有个打仗去的叔叔……”一张张阳光英俊、微笑动人的军装照时,那些灿烂的生命一下子戳动了如今耄耋老人的心,仿佛看到家族中失去的珍宝又重现了。被亲人看到的那一刻,海底的生命才真正“活了回来”。我开始觉得不理解,根本没见过面的亲人,哪来的深情哭泣?后来看到:坐轮椅的老妇指着老旧报纸的新闻图片说,“这个大街上拎着婴儿筐的军人就是我爸,婴儿筐里就是我,我好歹有张全家福。”那一刻我知道后人的哭泣不是后人的,而是那些海底一辈子想回家的灵魂流出的眼泪。

2. 蠢人坏人的无辜与心痛。压根不知情的美国战舰发射鱼雷的射手,日本商船被迫营业运送战俘的商人船长,他们的后人也非常公正地被拍摄并讲述了“有罪方”的人生结果。导演的视角如此公正公平,这才是解怨和对逝去生命的真正安慰。而不是一厢情愿煽情和拉仇恨。如此看出纪录片导演的深智与对整个人类的善意。

3. 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信!当沉船且被扫射时,能逃命的必逃命,但肯定有能逃的、不逃!上尉跑出舱门的第一时间向船后跑,去解救后面大舱的战俘。中尉跟杰克一样,把救生衣和木板让给年轻的一等兵,自己松手游向海洋深处。会四国语言的翻译兵勇敢地顶着子弹走上甲板,帮1816名同胞谈判。死,在那一刹被排到了后面,他们把“相信”放在第一位,信希望、信大家能活着、信他们自己是这样的人。小时候看别人打架我一躲老远,生命最重要。年轻时,我敢站边上观望一会儿,心里为弱小的助力。现在,我知道该上的时候得上。(这多半是方励导演和疾病中医护人员教导我的哦)

4. 当事者的长寿。幸存的英国老兵99岁,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楚,幽默感十足。“上尉说,就算死,我们也要死的像英国人。虽然我压根不知道英国人该死得如何不同。”他那天20岁,浸在正沉下去的船舱中玩了命的泵水。就是那些玩命泵水、累死渴死、憋死的年轻孩子争取了时间,让更多人逃出底舱,而自己永留在暗黑海底。大家都在海水里扑腾时,一边被日本扫射,一边听到沉没船舱中那些永远上不来的年轻士兵思念家乡集体合唱,这歌声回绕在幸存者的人生中若干年,久久不去。救人的中国老人已经94岁问起当年那天全村出动,到处捞人,他眼角嘴角泛起一抹安心的笑容。那天或许是生命中最紧张、如今也是最无悔的一天吧。生命,回看痛苦时,往往变成说不出的长吁与不舍。

5. 导演在最后居然请了世界各地的战俘家人2019年来东极岛,沉船之地,向“年轻的父亲战士和亲人们”告别。真的太圆满的、太隆重、太赞叹的结束了。作为商业纪录片的导演,其实这场完整史实、深度采访已经满分了,真的大可不必花费如此,且自找麻烦。但导演还是如此做了,当白色花瓣漫撒入海时,当“再见爸爸”此起彼伏时,我真的看到了海底那群青春重驻、美好纯洁的军人笑脸。方励导演果然菩萨化身。

朋友抱青在杭州买了7场不同时段的票,“只要买了一张票,这个场次就会被保留”,她说。她动员了20多为朋友去看。我和队友在北京,家附近的影院就排了一天。那一场总共四个观众。还有的网友在豆瓣上说“哦,没看出不容易,也没看出这段历史和别的历史有什么区别。这片子不拍,船不找,这历史也查得到”,我的回复是:

“不是揭露、不是分歧、不是深挖才是记录片本质,还原也是。从立体多维体角度的还原,从多维身份角度还原,从5个地区国家的还原,就算是重述了1816条生命的“未尽事宜”,这就是意义。让海底的生命被记起,被看见,被思念,被告别,这就是意义啊。感恩导演菩萨行为。”

天籁之音
2024-11-30 10:09:57

一、一段冰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英军占领中国香港。

一百年后。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8日,日军自中国广东进攻香港。25日,圣诞节,英军投降,香港沦陷。

1942年9月25日,1816名英军战俘被送上日军征用的改装货轮“里斯本丸”号,运往日本做苦力,船上没有做任何战俘标识。战俘们挤在狭窄的大货舱中,缺衣少食、伤病缠身,生存条件极为恶劣。

10月1日,中国舟山群岛以东海域,美军潜艇认为“里斯本丸”号是一艘日军运输船,将其击至重伤。2日,“里斯本丸”号即将沉没,日军在弃船期间,封死了战俘船舱。战俘自发与日军搏斗,得以成功逃离船舱、跳海逃生。其余日舰闻讯而来,用机枪对落水战俘疯狂扫射。与此同时,附近的中国渔民发现了沉船迹象,自发赶来救援,他们冒着风浪和日军炮火,最终救起384人。

七十二年后。

201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者、电影制片人方励偶然在中国东极岛听说了一个“装着英军战俘的日军货轮被美军潜艇击沉,战俘遭日军屠杀,又被中国渔民救起”的故事,决定探究故事背后的历史真相……

二、一部严谨的纪录

方励将他的探究历程和成果,制作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部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电影通过严谨的研究、详实的史料,从英、美、日、中四方视角,展现了“里斯本丸”号从启航到沉没、英国战俘从绝境到逢生的经过。

电影开头有一句话:“本故事完全基于事实”(Everything in this film is true)。

纵观全片,我可以说这句话所言非虚。

首先,电影呈现出了完整的探究历程:从方励对这段历史产生好奇,到开始走访调查,到最后复原历史全貌,整个过程是清晰的。并且我们会看到,为什么“方励”——或者说“作者”——的主观视角在这段似乎应该客观展现的历史中会显得很重要。这一点我们后面会说到。

其次,电影搜集了大量详实的史料:团队在中国东极岛实地勘探找到了沉船位置,在中国香港走访历史学家获得事件概览,在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走访当事人及其亲友获得一手口述和文本史料,到英国、美国、日本调取一手录音和文本史料……这些史料构成了复原历史的坚实基础。

最后,电影将探究成果以一种富有逻辑的清晰方式呈现出来:历史背景以真实影像资料交代;然后以偏静态的动画复原“里斯本丸”号沉没前后的事件——但这动画并非是无凭无据的想象,每一个镜头都会辅以相关录音、现场口述、文字或影像记录,作为佐证材料;甚至在事件进展到关键时刻,如“里斯本丸”号被美军潜艇鱼雷击中时,电影让英军战俘幸存者、美军潜艇作战日志(可能还有日军档案)交叉叙述,将原本线性、静态的历史,以一种多角度、快节奏的电影叙事方式呈现出来,着实让人身临其境。

有时, 镜头会脱离历史、切回讲述者,还会展现讲述者与方励的互动,让观众感受到那段历史对当下的人仍然会造成方方面面的影响。

这种影响我们姑且把它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情感,二是对历史的态度。

而这两个方面,又被一样东西所决定:视角。

三、四种迥异的视角

如前所说,本片不仅记录了历史,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英、美、日、中四种迥异的视角。电影本身是没有什么观点的,但通过将四种视角并列对比,观众自然会得出一些——我想是电影希望观众得出的——结论。

对英军战俘幸存者及其亲友、后代而言,最突出的情感毫无疑问是痛苦。战争带来的痛苦在这一群体身上有颇为具象的呈现。

战俘的后代,对未曾谋面的长辈既好奇、又迷茫。

战俘的亲友,对自己的父亲、兄弟、丈夫葬身异国他乡,感到痛彻心扉。一名老人把父亲临行前送给她的娃娃珍藏了近80年,那娃娃被保存得竟跟新的一样。另一名老人看到方励展示的沉船位置,喃喃自语:“天呐,他可能还在那里……”

战俘幸存者,大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症(PTSD)。我们看一般文艺作品,PTSD好像就是夜里被噩梦惊醒那样,而现实远比文艺表现要“丰富”:

幸存者不仅会深夜惊醒,还有的会在梦中说“hai”(日语“是”)、“mizu”(日语“水”);

有的吃饭时一定要躲到桌子底下,因为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

有的仅因为孩子说了一句“我饿死了”便勃然大怒,因为“你不知道—— 万幸你也永远不会知道 ——什么是真正的饥饿”;

有的会家暴孩子——以为他是日本人。

美军潜艇兵及其后代的情感颇为复杂,大约分为三个层次:其一,他们坚信美军潜艇是在完成战争中的任务,这不存在任何道德上的缺陷;其二,他们同情英军战俘的不幸遭遇,甚至一名潜艇兵也认为自己负有责任而悔恨终生;其三,艇长的后代痛斥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的无耻行径,陷美军于不义的境地。

“里斯本丸”号船长及其后代的情感就更有意思了,核心只有一个:尴尬。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否认,只是尴尬。船长在战后审判表示:自己认识到虐杀战俘的不道德性,但不得不服从军方的命令。

船长的后代尴尬、局促、小心翼翼地解释:“里斯本丸”号是被军方征用的民船,船长是平民,根据战时法律,必须服从军方指挥。他们还“反思”:在日本,想要不合群真的太难啦。

从他们在椅子上各种战术换姿势看来,他们也确实是发自内心地坐立难安、汗流浃背了。

这时镜头给到访谈者方励一脸难绷的表情,我不由得突然释怀地笑。

中国渔民及其后代嘛……他们其实没觉得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救人嘛,有什么值得说的?他们冒着海浪和枪林弹雨把落水英军战俘救上船,给战俘穿衣、给战俘做饭、给战俘看病;他们在日军登岛把战俘都抓回去时,还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3名战俘,将他们送到重庆英国使馆。他们永远不知道那些回到英国的战俘如何歌颂他们的事迹,他们也不需要知道。

四、“那些中国人一出现,日军就不敢射击了!”

在《里斯本丸沉没》的故事里,英国人是绝对的主人公。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英军士兵在异国为国家荣耀浴血奋战,战败后受尽反派折磨,又遭友军迎头痛击,仍不改战士本色,坚持斗争。在恶魔最终向他们举起屠刀时,中国人如神一般降临拯救了一切。不止一个英军战俘幸存者事后称:“那些中国人一出现,日军就不敢射击了!他们害怕自己的罪行被曝光到全世界。”

“有日军看到中国人在救人,把我捞了起来。”2018年,一名战俘幸存者在家中这样对方励说。 “那些中国渔民在那天所救的人,远远比他们以为的要多得多。”

这是一个对英国人、中国人甚至美国人来说都很伟大的故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年误击友军的美国人也知道悔恨,而始作俑者日本人却毫无反应,这就是同行的衬托。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整个故事只有一个缺陷,就是英军其实也是和日军一样的殖民者、侵略者,他们只不过比日军早来了一百年。英军所经历的帝国主义战争,与中国人民所经历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两码事——虽然这二者并存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电影没有提及这一点,倒也无可厚非,毕竟那些英军战俘也已经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为帝国主义而来,却为反法西斯而死,也算一种功德。

电影结尾,2019年,遇难战俘的后代来到东极岛、来到沉船上方,向父辈告别、向恩人致谢。

不管历史让这些英国战俘、中国渔民付出何种代价,此刻他们都已经获得了解脱。

至于日本人,祝他们好运。

寂静夜晚
2024-11-30 10:05:19

记录方导在映后分享的一些趣事:

- 方导很庆幸在2019请了士兵家属来东极岛参加纪念活动,因为几个月之后就20年新冠了,无法进行长途跨国

- 方导曾对受采访的老兵表示,这部电影做好了作为他的100岁生日礼物,可惜对方已经去世

- 方导提到片中2位女性日本学者为本片提供了很多对接、翻译帮助,尤其是为船长后代解释了他们父亲的情况。这两位学者与片中受访的士兵Jack Hoison(抱歉可能拼写错误)保持联系,她们对盟军俘虏的同情以及研究使曾经“恨死所有日本人”的Jack慢慢释怀

- 为什么先拍了那么多士兵的情况,在80多分钟的时候才引入渔民?方导表示他想要观影者、尤其是观影的渔民后代了解到这些士兵曾经历的地狱般的情况,能更深地感受到渔民们善举对这些士兵的意义

- 方导有意给本片起了和Tony Banham书同样的名字,并和Banham表示先书后电影都承接了同样的使命。原本的标题为不能被遗忘的828人(谢谢评论区@亮晶晶的听友的补充)

- 日本防卫省和外务省为本片特意开放了档案并罕见地允许拍摄

- 没有找到当时的日本水手后代;战时日本水手死亡率极高

- 被藏在孩儿洞的3位战俘中,一位曾在上海当了十几年警察,会讲上海话和一点粤语 ,而上海话和舟山话很像,也因此村民们努力帮助他们躲藏

- 当时渔民给士兵吃的其实不是turnip(白萝卜),方导和渔民交流后发现其实是当地的白番薯

- 方导卖房拍片,笑称现在是借住状态。第一次当导演,为了讲述自己想讲的故事和editor吵了很多次

- 如何在不刺激到受访者时获得具体真实的回应?要与受访者共情。方导提到在采访移居魁北克的士兵时,被告知对方年纪较大也不愿回忆过于痛苦的记忆;于是他先和对方聊起了年轻时快乐的回忆,聊到军队的职位时问对方如果机枪过热没有水该怎么办时,士兵一乐:“当然撒尿啦!“就这样打开话题。

- 方导很遗憾地表示,很可惜有许多士兵亲人采访者未能将他们剪辑进去;制作组曾在成片后特意飞往宾夕法尼亚采访一位士兵后人,满足老人渴望家人故事被倾听记录的心情

- 沉船动画是美院做的泥塑+动作捕捉;保留了一些粗糙的痕迹

- 本片有非常多的志愿者相助,包括剪辑预告片

- 方导在英国选择报纸刊登广告,因为”我这个年纪的人还有老年人是看报纸下饭的。”引起轰动后bbc一位工作人员来找到他问是政府支持还是个人行为,在听闻是个人行为后更为震撼

- 方导的鼓励:要做有意义的事

个人感受:方导真的是一位非常接地气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导演,有映后Q&A一定要参加,他有太多的内容和故事可以分享了!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