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  »  其它  »  流浪地球2:再次冒险 » 【正片】在线播放
亲!如【资源播放】-无法观看-或-非高清-请点击其它资源播放
例如:【无尽】无法播放可点击【闪电】
该纪录片将带观众深入探索《流浪地球2》的幕后世界:导演、制片人、美术及特效团队等电影核心主创将亲自讲述这部科幻巨制的制作过程与他们的心路历程,观众将看到他们在追求电影艺术极致的同时,如何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开辟新道路。 此外,纪录片还特别邀请了中国知名科幻学者、作家回顾中国科幻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科幻小说到如今的科幻电影,观众将了解到百年时光中,中国科幻从萌芽到茁壮成长的过程。这是一次不容错过的中国科幻电影冒险之旅,也是一次对中国科幻未来的深情展望。
更多

热门推荐

第02集
正片
HD
正片
正片
孤影メ残刀
2024-11-08 12:45:48

其实我从来没有觉得哪部电影的幕后纪录片是可以称得上“震撼”的。无非就是怎么辛苦怎么累,怎么面对上头的应付下面的。

但是你看完再次冒险之后会发现,这帮人真没开玩笑,真在玩儿命呢。成宿成宿的熬,造了一个车间出来磨道具,梳了又梳的剧本,一遍一遍的改细节,对所有镜头“吹毛求疵”到了极点。

就算前期有预拍摄也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从普通的机器到引进泰坦,这又是巨大的一步,一切都是为了给观众更好的观影体验。

“不成功,便成仁”,这句话应该可以概括整个制作团队的心理吧。数次开会郭帆都提到了虽然一成了但二不一定成,可是就算失败了,也往前迈了一小步让后面的人好走一点。

可能爱让大家变得像铁人一样吧,没有什么困难能够打倒大家,每一个日夜同在,一同解决一同优化,所以我们觉得电影在大银幕上的表现很好。一切的一切都是拼出来的。

幕后纪录片是旁观者又是亲历者,从前期筹备工作到杀青再到后续的制作,像眼睛一样替大家见证着这部作品的诞生。同时也将眼光放得更大,看到了中国科幻小说与中国科幻电影之间无法分离的一切。科幻小说历史是悠久的,但是科幻电影还很稚嫩,是一株幼苗,长成参天大树还需要很多时间,那我们不妨将这棵幼苗呵护得好一点。

感谢思文导演一直陪伴着流浪地球,希望球三也有纪录片❤️

残翼の梦蝶
2024-11-08 12:43:46

终于来看了机核网团队为流浪地球2拍摄的纪录片《流浪地球2:再次冒险》,从得知有这个项目起就开始期待,后来电影上映后很长时间都没有音讯,还以为项目黄了(之前也不是没有过类似的案例),没想到,历时三年制作才总算成片,更没想到的是,居然还上了院线,喜大普奔。

必须要买票进场支持,本来就很喜欢看电影幕后制作记录之类的内容,这次还是国内影视产业工业化程度极高极具突破性的超大制作,着实期待了解更多,更何况这次的纪录片是由机核网团队制作,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参与其中,愈发令人期待。观影前,我想的是,只要能够尽可能多地记录拍摄细节的方方面面,遇到怎样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已经足够好看。

我在时光网上查广州的排片,大部分都是我平时不去的非主流电影院,难得有一家是珠影旗下开在新商城里的新影院,每天只有一场18:50的VIP厅场次,就买了这场,预料到纪录片看的人会少,尤其是还没有经费做宣传推广,没想到少到只有我一个人包场,好处是不用担心有人聊天、亲热、玩手机干扰观影。

坐在一个人包场的VIP影厅里,电影开场看到机核的LOGO激动一下,随即看到负责音效的家里人王丹戎老师又激动了一下,没来得及拍个照,还是专心观影吧。作为一个纪录片,节奏剪辑控制相当好,而且内容的丰富度、深入度、贴近感,让人看着非常投入,绝对是一部高水准的电影纪录片。

不想详细描述片中内容,简单聊一下就是,从前面郭导对群演的要求态度,到黑鹰直升机的制作处理,从面对飓风以人为本的操作,到泰坦摄影设备的安装使用,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人员都是那么地迷人与专注。没有说教但收获满满,没有煽情但感动涕零。

我一个人坐在VIP厅里不断抹泪,我要对Mobi、口哥以及整个制作团队乃至流浪地球2全剧组,致以最高的敬意。这么好的片子知道的人太少,给第一次做院线纪录片的机核网全力打Call,喜欢流浪地球、喜欢电影制作、喜欢科幻、喜欢游戏、喜欢机核的朋友必看。

如果要给这个纪录片鸡蛋里挑骨头的话,就是这个院线海报了,这个卡通到略显低幼的海报,完全体现不出本片及其所记录的电影的质感,作为观众,若不是知道纪录片是由机核制作,若不是了解背后的故事,在购票平台或是影院现场看到这张海报,多半不会选择去看这部电影。

梦幻之旅
2024-11-08 12:43:21

这可能是魔都第一场排片,入场前能看到几个穿着吉考斯衣服的人(我特地没穿就是为了不被认出来哎嘿)另外咱就是说,在杜比厅看纪录片真是有点奢侈哈哈哈但很爽~

正经讲,这大半年下来,B站几个做球2逐帧解析UP主的视频也没少看,但他们毕竟只能用电影成片镜头,所以怎么看其实都是站在“观众视角”。而纪录片不一样,看到电影实际成片和在片场拍的幕后镜头来回穿插交错的时候,有一种恍惚的真实感,就像打破第四面墙一样,从“观众视角”变成了“旁观者视角”。

举个栗子的话,大概类似于玩了很多年游戏的人第一次接触游戏引擎时,从引擎软件里通过鼠标键盘自由旋转视角,而不是在电视机前用手柄来观察游戏一样。

这纪录片有一个非常取巧但又无比合理的地方,就是根据画面内容配上电影OST。比如轻松搞笑的片段放的是《训练生活》,前辈科幻电影混剪用的大概是《开启新征程》。这首曲子不管是在电影正片还是解析视频里都听过很多遍,基本上已经把旋律和“坚定信念向前再向前”的情绪绑定在一起了,而此时又叠加上了老电影的画面,感染力爆表。(《珊瑚岛上的死光》久闻大名但第一次看到实际画面)

还有一首我非常喜欢的《前行》也用上了,但碍于脑子的短时记忆有限,没想起来用在了哪儿。。。。

真的,看到那些成百上千幕后工作者的努力,不得不感叹小破球活该赚这么多票房,甚至还嫌少。

我不擅长说那些上价值的漂亮话,但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和影响力其实要远远大于票房之类可以被量化的数据。它通过踏踏实实认真做事向所有人证明了踏踏实实认真做事是可以成功的,它点燃了那些由喜欢和热爱驱动奋斗的人们内心深处的“行心发动机”。

说回机核本身,从《都在酒里》到《核众食堂》,对于GSENSE的拍摄水平和机核的审美一直是很有信心的,但是由自己喜欢的组织去拍自己喜欢的电影幕后记录,这样的机会真的不多见,感谢所有人的付出!郭导和郭导都很了不起!

(所以能不能在核聚变Day2散场前宣布one more thing:黑猴纪录片即将上映?)

日出的美景
2024-11-08 12:42:48

2024年9月13日。 距离北京核聚变还有8天。 这一天的晚上,我的内心提前被引爆了。 由机核GSENSE团队拍摄的流浪地球2纪录片迎来了北京电影博物馆的提前点映,机核观影团专场。 科幻,电影,游戏,我生命中最热爱的三个东西,在此刻神奇的交织在了一起。 中国电影博物馆除了有那张全国仅有四块的1.43:1的一代GT激光IMAX巨幕以外,还有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可以免费停车、附近没有好吃的所以可以省饭钱等一系列优势。 尽管每次来影博都有一种跋山涉水的感觉,但是坐在这里看到卡冈图雅、沙虫、太空电梯的时候,对于所有影迷来说胜似朝圣。 这一次也不例外,虽然没能坐进imax厅,但是丝毫不影响这部纪录片向我们无死角的展示出流浪地球剧组的极致变态,包括但不限于:亲手搭建联合国会议厅、把一架真的黑鹰战斗机砸烂、难以计量的平面UI素材、精密制造的太空舱、参考了古今中外无数军装后设计出的服装……现场调度、剧本、表演、摄影、美术、后期、服化道、音乐、美术……每一个拍摄和制作环节都精细到令人发指的程度。观影过程中,我甚至会觉得这帮家伙们幸好是聚在一起拍电影,因为如果他们真的想去炸月亮,至少月亮也得掉层皮。 从纪录片角度来说,对于流浪地球电影幕后故事的梳理与回写是足够优秀的,稍有可惜的是对于演员和幕后人员的采访力度不够,不过能看得出来绝对是有大量素材被舍弃了。 然而这种素材舍弃也源于MOBY导演在影片中保留了一定的空间来用于自我表达。对于纪录片而言,这显得极为重要。 在内容上的表达,通过时间线的方式,回溯了中国科幻文学与电影的发展脉络,出现了很多情理之中和意料之外的人物与作品。 在镜头语言上的表达,有几处电影感十足的场景,例如我相信所有人都会对于黑鹰战斗机在高速路上被拉去损毁时的那一段遮布飘扬的画面所感染。对我而言,在一部电影中,只要可以产生这样的感受它就是一部好影片,这种感受甚至高于对于镜头语言的多议性解读。 也正是这种舒适的感受,可以把我从当下的时间线上拉回到过往的记忆中。这种精神上的时间旅行,也是流浪地球带给我们的欢愉。

2022年10月26日。 距离我在《流浪地球2:再次冒险》点映现场坐到杨治学老师身前,还有688天。 那一天,流浪地球编剧之一杨治学老师的《百年电影史》播客节目在机核上线。在老白的捧哏下,我们一起听杨老师讲述了这百年以来人类在电影这项造梦艺术面前所展现出的所有执念。 那时候杨老师还没有聊到《科幻电影发展史》,我们也还没有看到流浪地球2会向我们讲述一个怎么样的故事。但是从电影史的节目里,我还是很担心一位热爱电影的编剧是否并没有那么的热爱科幻。 就像雷德利斯科特与诺兰,他们都有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科幻电影代表作,但是很显然老雷对于科幻的热爱和理解是要远远超过新科奥斯卡最佳导演。最可惜的是这部纪录片里没有采访到任何一位流浪地球的编剧,这多少有些遗憾。 伟大的太空歌剧要探讨的内容绝不止于人类的命运走向,流浪地球的探索至少在剧本层面才是刚刚开始而已,科幻电影编剧要承载的任务,在当下的时代,要比一套工业体系的建立更加的复杂。 纪录片虽然没有采访到编剧,但却拍摄到了另外两位编剧在剧本创作过程当中的乏力与创作困境。看到愁眉苦脸的编剧瘫倒在沙发上时,我反而心中窃喜,因为创作者的痛苦,或许可以让他们感受文明下的更多苦难,和人类的无畏。

2022年12月14日。 距离《流浪地球2》上映还有39天。 那一天的北京时间12点28分,有网友指出预告片中的飞行器在起飞时有明显bug。6分钟之后,郭帆导演回复了9个字“感谢感谢,我们赶紧改。” 半个小时之后,我结束了当天上午的工作,等待午饭时刷到了这条微博,我当时心想,卧槽,郭帆这个人,真TM变态。然后我又想,我好嫉妒他,如果我和我的团队也具备这样的战斗力,我们的成绩也会更好。 在这部纪录片里,也提到了这条微博的故事。除了会心一笑,我的心里还是充满嫉妒,只不过这一次除了郭帆团队以外,我也嫉妒纪录片的导演团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存在,我们才可以记得这些令人嫉妒的美好时刻。

2023年3月14日。 距离看到《流浪地球2电影手记》还有46天。 那一天我在北京金源购物中心,三刷了流浪地球2,在一场激光imax和一场数字imax之后,这次我选择了120帧版本。 跟我同场的前面有两位大姐,她们已经熟练地知道了整个故事的走向,一边观影一边在给我发出语音弹幕。如果换成其他场次,我很可能会忍不住来制止,然而那一天我全程听她们两个人聊完了整部电影,我想看看她们在哪些环节有感动,在哪些环节有吐槽,在什么样的感受之下来选择重刷。 那一天北京还有点小冷,看完电影之后我在楼下特意让自己冷却了一会才上车离开,因为我想让自己炙热的内心稍稍冷静一下。 两天之后我预购了流浪地球2的电影手记,在那一年的五一节前我收到了那本书,等我开始一页一页了解整个电影的幕后,看到在文本上居然做了如此庞大的信息储备时,唯有惊叹,且叹为观止。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在想这部电影如果有一部纪录片的话,那将会是多么的令人震撼。

2024年8月20日。 距离流浪地球2纪录片上映还有26天。 那一天,全中国热爱游戏的大孩子和小孩子们都成为了天命人。 我们终于知道,原来孱弱的中国游戏也可以引爆世界。在此之前,流浪地球也带给过我们类似的憧憬。 这两部作品有太多相像的地方,做到了很多的中国第一,也同样让西方人带着固有的偏见去忽视优点和放大缺陷。 但是,日拱一卒,愚公移山,执念总归可以开天辟地。

2024年9月15日。 距离纪录片正式全国院线公映,还有0天。 灯塔平台显示当天票房数据为22.2万。排片少,票房低,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但对于坐在电影院里的我们来说,和一群之前素昧平生的同好们坐在一起欢笑、感动、鼓掌、欢呼,一起心潮澎湃,一起憧憬星辰大海。这就是我们努力生活的意义之一。 感谢MOBY郭思文导演,感谢郭帆和他近乎变态的流浪地球团队,你们都是英雄。 感谢吸亿欧西总龙马42老白纳老师雪豆大巴日天小五MAX萝卜JEERY还有漏掉的机核团队,你们的声音陪伴我过度了很多平淡或艰难的日子,但这些声音汇聚在一起,也催生出了机核的第1部电影。你们同样也是英雄。 后记: 2021年10月14日。 距离纪录片正式全国院线公映,还有1067天。 那一年的第5届平遥电影节出了两个爆款文艺片,一个叫《宇宙探索编辑部》,另一个叫《永安镇故事集》。两年后,两个片子先后登陆院线,编辑部借着郭帆导演的热度勉强拿到了6700万票房,而永安镇票房仅有300多万。与此同时,春节档那些相声小品真人秀风格的片子却是几十亿的票房。 一个民族的大多数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是什么样子,这个时代的基本盘便是什么样子。永安镇里有句挺逗的台词“我一直也不是特别理解这种音乐”,说的是影片里的编剧难以接受2B导演的地下摇滚,但我其实特别理解今天的基本盘,大致就是一种身陷囹圄而不自知,一地鸡毛而不自省的状态。众多艺术作品对此类情景阐之未尽,然而也无能为力。 2023年我在北京看永安镇的时候,几乎横穿了半个北京城才跑到了唯一有排片的那个破影院。影院所在的商厦似乎废弃了,店铺都大门紧闭,影院楼下停车场那光秃秃的旗杆孤零零的杵在那里,随风吱呀作响,看完电影我在那听了好一会,喝完手里的咖啡才离开。 我当时感觉,其实北京也有好多犄角旮旯的破地方,跟永安镇一样,每天都在发生好多事,又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 现在想想,整个下沉的世界也是一个永安镇,每天有很多星星点点的人与事在循环往复,但被时代碾压过去之后,又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 除非,有人把它记录下来,除非,有人把它表达出来,除非有人想改变这样的现状。 郭帆说他是因为卡梅隆才种下了心里的科幻种子,而我们又是通过流浪地球,通过机核,对于电影,对于科幻,对于游戏,有了更多的憧憬与期待。人类文明之所以精彩,正是因为总有一群优秀的家伙,选择让他们和我们共同热爱的东西变得更加美好,并且不计代价。 我把那些家伙们称之为时代英雄。 我也一定可以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