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热门推荐
导演映后场。片名已经很好的反映了本片的受众,以及请来朱亚文老师来旁白,抓住了另一部分观众。摄制组用了4-5年的时间来拍摄,但是最后呈现的故事基本集中在1年的时间段里,显然这是一部从一推素材中选择了雪豹为主角,而不是专门为雪豹而做的电影,所以当捕捉的素材不够的时候,就靠编剧来编排一些惊现、惊喜,甚至危险、反转,当你看过一定量的纪录片后,能明显察觉很多镜头通过剪辑制造情节,而影片的最后半小时更是脱离了自然纪录片范畴,转而人文片的视角,甚至最终放归老雪豹的时候,连雪豹走出笼子的镜头都没有,用艺术片的方式摆拍了“开笼子”,还有一个在整个远景中专拍一个笼子的空镜头。当然,作为带有故事性的纪录片,牺牲客观性和记录性,去制造一些带有主观性的镜头,一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是,能在大荧幕上看到可爱毛茸茸的猫科动物,还有壮观的雪域风情,相当震撼,也实属难得,要知道上一次在电影院里看雪豹纪录片得追溯到2016年陆川导演的《我们诞生在中国》!这里还得对比一下,电影里朱亚文老师的声线略显严肃,反倒不如周迅的灵活。
终于在电影院里看了,以前看的纪录片都是视频平台看的,今天我卡着时间到了影院,九点才回家。 这部片子有好多动物,真·雪豹和他的朋友们,而且拍到了好多带娃动物,藏棕熊,藏狐,雪豹,鸭(叫xx鸭,又忘了名字了,还是吃草的),猞猁等。还有一些中型动物捕食场面,藏狐失败那次太搞笑了,整个狐都四仰八叉的了,还有香貂(电影里好像是这么叫的,但我查不到这个动物,难道我记错貂名了?)捕食鼠兔,这就想起了其他纪录片说过鼠兔是高原大米饭来着,不过这个地方竟然没有拍到兔狲,可能这里不是兔狲活动范围吧。 这里讲了藏民的拍摄,还挺好的,就是人与自然,人和动物之间的相处其实挺难把握的,尤其正好拍到动物受伤到底救不救助这个问题都能吵好久。 最后救了那个老年雪豹,后来询问了怎么给它用药啥的,出现了西宁动物园,这个我关注很久的动物园,感觉好微妙,最后还是把它放归了。那个生了孩子的雌雪豹,我真的以为两个小雪豹和妈妈走失可能就活不成了,后来竟然又拍到了她们在一起真好,虽然有时怀疑是不是同一只雪豹啊!但是想想那么大的地方应该不会有两只带孩子的雪豹吧?总之美好的祝愿是同一只。 其实也算认识了好多不同的动物,希望人类不要打扰他们,让他们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但有时又觉得人类的生存是最重要的,就很纠结,希望生活在那里的人能找到和动物和平共存的方式,比如这种去拍摄野生动物,不要打扰他们的前提下也能增加收入,更好的生存下去。 说到这里我就又想起影片中那个七岁的小女孩,她靠近藏狐拍摄,藏狐也不怕她,她就在那里拍,藏狐也自顾自的捕猎,让我想起了好多外网上那些特别吸引动物的体质,或者那种动物无视的体质,那种人有的可以吸引动物前来拍摄,有的就是靠近动物拍摄也不会被攻击,简直是得天独厚的天赋,当然我也不知道那个所谓独特体质的视频真假,如果真的但那我就是真的羡慕,如果假的,那我只能说果然一切都是妄想啊! 最后希望能拍出更多更好的画面,但是不要作假打扰到动物。台本写的也还不错,也喜欢朱亚文的旁白配音。祝愿以后会更好。
今年的电影暑期档着实火爆,有大爆电影,票房直上三四十亿;有口碑佳作,直击观众心底;有宏大制作,上天入海特效无敌。但是《雪豹和她的朋友们》很不一样,它内容冷门,来自冷冷的雪域高原,票房更冷,上映十来天,不到0.1%的排片只贡献了区区百万票房,很多城市根本不排。
这是一部纪录片,是导演奚志农与三位牧民摄影师(次丁、达杰、更求曲朋)耗时六年拍出的高原野生动物的纪录片。他们在几十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地区寻找罕见的雪域之王——雪豹的踪迹,记录下雪豹和她的朋友们藏狐、猞猁、藏棕熊、藏羚羊、斑头雁、兀鹫、马麝顽强生存的动人画面,野性与灵动交织,让观众时而落泪,时而忍俊不禁,既感人又喜感,生命之美在银幕上被放大,被观众看到。
每一个个体的生存都不容易
自然创造生命的时候,一定给每个物种都添加了困难因子,让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存都如此艰难。强如雪域之王,雪豹也不例外,恶劣的生存环境已经让雪豹成为世界濒危物种。
大雪茫茫的喜马拉雅山,雪豹生活在雪线以上最高处的岩间。生存已然十分不易,要找寻食物,岩羊是最常见的,它们警惕性高,灵巧敏捷,雪豹耐心蹲守了半天之后往往无功而返。最容易的食物莫过于牦牛,也并非没有风险。成年牦牛体型巨大,长着尖利的角,会护住幼年牦牛,毫不留情地把雪豹的腹部顶破;牧民还有专门用来帮助牦牛的藏獒,几只藏獒合伙狺狺狂吠足以击退雪豹。
生存不光是要活下去,还要社交和繁衍。动物和人一样,都要克服重重心理障碍。雌性雪豹面对雄性雪豹的追逐,“她的恐惧本能与交配的需求相互抗衡,这是独居动物的内心冲突,这是一场刀尖上的舞蹈”。
交配成功了,雄性雪豹拍拍屁股走豹了,只剩下雪豹妈妈在其他食肉动物的虎视眈眈下独立喂养幼崽。我们并不宣扬女权主义,因为每一只动物都不容易。为了活下去,雄性雪豹在领地和寻找配偶方面要时刻竞争,老年雪豹捕食能力下降,面临年轻雪豹的挑战,他遍体鳞伤。
影片非常罕见地拍摄到了交配、育雏等场景,雪豹妈妈为了哺育两个小幼崽,一连许多天躲在山洞里不吃不喝,镜头下的雪豹,又大又萌的脸上满是浓浓的忧伤——饥饿让她忧心忡忡。出去捕猎会让孩子置身于危险,在洞里待下去自己会饿死,她终于出洞了,银幕前的我们似乎听见她无声的叹息。
除了雪豹,其他物种同样艰辛。斑头雁的宝宝出生在高高的崖壁间,出生后为了吃上第一口青草,只能从数十米的悬崖上跳下来,它们在岩石间碰撞,翻滚,坠落,终于落到草地上,幸运地活了下来。但是影片没有拍的是,假如不幸落到石头尖上,那它们的出生日就是死亡日。
斑头雁宝宝必须要尽快学会飞翔。另一边,鼠兔因在食物链的低端而随时有被藏狐和香鼬吃掉的危险,它们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并且用大量繁殖来对抗被吃掉的损耗。兀鹫的背影就像穿着大皮袄的座山雕,它们为了腐肉要和喜马拉雅狼群一决高低。
至于人类,难道人类就轻松吗?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差评是关于摄影师的部分太多了,这一点我不同意。人也是自然的一环,与天更近、与自然更近的藏区牧民们更是如此。雪豹要生存,牧民们也要生存,他们为此让渡了人类作为强者的权力,不再拥有猎枪;他们付出损失牦牛的代价,找到与动物自然相处的方式。当七岁的牧民小姑娘与藏狐和谐共处,他们难道不值得在电影中占据一部分影像吗?
好奇是所有动物的天性
牧民们为什么要拍雪豹?可能是因为这是奚志农发起的“牧民摄影师成长计划”,作为著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家,奚志农想要培养中国本土的自然生态摄影师。但在此之前,对自然和雪豹的好奇就已经驱使牧民用简陋的卡片机拍到了神秘的雪豹,也吸引了奚志农的注意,后者把摄影设备和技术交到了牧民们的手上。
在海拔超过5000米的地方,普通人呼吸都困难,藏民也是磕磕绊绊。冰雪覆盖,摔跤是家常便饭。次丁他们在齐腰深的雪地里艰难前行,东倒西歪。他们背着笨重的器材,追随雪豹的脚步,预判它们出现的地点。在冰天雪地里搭起帐篷,远远地蹲守在雪豹洞穴的对面。
科技的进步很大程度都起源于人类的好奇心。为了这份好奇心,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人们付出了许多代价,在南极大陆,在大洋深处,在高山之巅,到处流传着动人的故事。
不过,好奇心并不是人类的专利,画面中拍到的动物们的行为,跟人的好奇心相映成趣。
藏狐是个显眼包,真是超级无敌可爱!相比于雪豹的高冷,他们更加平易近“人”。他们发现了红外相机,欣欣然凑在镜头前做模特,并且对相机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最终按捺不住上舌头去舔舐相机,导致画面一片漆黑。纵纹腹小鸮又名小猫头鹰,它的歪头杀无敌可爱,不光要站在红外相机前自拍,还要呼朋引伴把它的兄弟也叫过来一起留下合影。
藏獒和雪豹争夺岩羊时,喜鹊在旁边跳来跳去,淡定从容地观摩这场争斗,作为最聪明的鸦科鸟类的一员,喜鹊们绝不放弃任何第一现场,双方难解难分之际,她一会儿闲庭信步,一会儿焦灼紧张,但她一定要知道最终的结局是雪豹战胜了藏獒还是藏獒击退了雪豹。
俗话说,好奇心害死猫。人们常常嘲笑猫、傻狍子、熊、乌鸦的好奇心。可是,凭什么只有人类的好奇心值得尊重呢,要知道,好奇心是所有动物的天性。正因为它们也好奇,他们才生存至今,他们也因此更可爱灵动,自然更和谐,人类更愿意亲近它们。
其实,来看这样一部电影也是因人的好奇心所致,不要让好奇心仅仅停留在童年,不带孩子也可以来看这部电影。
生命的韧性会赢得跨越物种的尊重
电影中最催泪的一部分,是救助老年雪豹的故事。老年雪豹饿了许多天,只能来袭击牦牛,却被牦牛踢伤。
牧民们救下了这只受伤的雪豹,他们犯了难,是让他到西宁野生动物园安享晚年,还是放归自然,让他自生自灭?这只老雪豹已经在自然中历尽了风霜,疲惫不堪,可是他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高傲和野性。最终牧民们把老雪豹用笼子抬到他平常生活的地方,打开笼子让他自己选择。果然,第二天,只剩下一个空笼子。
这也是影片另一个受到诟病的地方——编排故事来吸引观众,牺牲客观性来增加人文性,甚至直接用艺术片的手法来拍摄一只空笼子,失去了自然纪录片的意义。这的确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在此不进行深入探讨。
可是生命的韧性的确会赢得跨越物种的尊重,这不仅是人文性的展现,也是自然界存在的现象。老雪豹的骄傲让我们肃然起敬,让我们热泪盈眶。在丛林法则中艰难生存的大多数动物们,虽然它们弱肉强食,但它们绝不滥杀,它们每一次的猎杀与被杀都用尽了全部的力量,当食物从眼前逃走,它们也只能悻悻而返。反而它们有着共同的天敌——人类。
经常看BBC纪录片的观众可能会感受到电影的不足,毕竟拍摄团队业余,拍摄手法稚嫩原始,基本靠人盯。但是感谢自然的馈赠,就像“高端的食材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全球独一无二的第三极给了我们丰富的素材,六年的拍摄,稍加剪辑就能够惊艳世人。希望我们中国的纪录片,能够越来越优秀,也能成为传世之作。
在暑期档的环伺下,强烈安利下奚志农老师的《雪豹和她的朋友们》。 在这个由牧民拍摄的、完全纪实的“猫片”里,有雪山之巅的精灵神颜,有守护秘境的感人情义,有物竞天择的自然守则,有迷人的雪域羁绊,就像夏日午后一杯清爽的冰柠茶,治愈你的一切情绪。 4700米之上的三江源,雪豹是青藏高原食物链顶端的王者,是“濒危”到“易危”的“雪山之王”,是牧民熟悉的兄弟姐妹,也是咬死牦牛的“破坏分子”。 在这片呼吸都很困难的荒野上,活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而,牧民并不憎恨雪豹,她也只是一只饿了的大猫。和一次咬死一大片的狼不同,雪豹每次只猎杀一只牦牛裹腹。 当昔日扛着牧包的牧民,扛起了“长枪大炮”,他们用影像尝试着“和解”。他们不分昼夜地追寻着野生动物的踪迹,也用纪录片的眼光,欣赏着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定格着共生、同行的羁绊。 雪豹是个十足的嘤嘤怪,是行踪莫测的高原隐士,也是飞檐走壁的幽灵战机,名列“高原三傻”之一。作为高原上独自打拼的猫科动物,面对雄性基于交配需求,越过领地的边界,她们有着本能的恐惧。 这是一场刀尖上的舞蹈,也是生存与繁衍的冲突,一切都是未知的。雄性会在“拔枪”后,潇洒离去,也会远远执守她的地盘。 越艰难的日子,越需要朋友。每个单亲妈妈坐月子的日子,都是难捱的。昔日的竞争对手成了合作关系。高空盘旋的秃鹫是她的眼睛,崖壁上的岩羊成了哨兵。一千多平方公里的荒原上,从来不缺柔软的情义。 笑容纯真的牧民摄影师次丁、达杰、更求曲朋,可谓最可爱的“高原三傻”。他们相信,这里的灵魂在回归,没有什么能打消他们的热情。 他们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满怀激情去记录,去预测雪豹的行踪,去守护这片无限热爱的荒野。 他们总是在期待下一次能见到雪豹,哪怕是在梦中,每一帧都是高能有趣。即使一次次和低温严寒做抗争,还要时刻担忧着棕熊突袭,却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当呆萌的小雪豹渐渐接受摄像机的存在,当牧民把救助的老雪豹放归自然,当野生的藏狐赶来甘当小女孩的模特,它们自如地在镜头下嬉笑打闹,是那般的治愈与美好。 让我们共同为美好的生态环境而努力吧,我们本是守望相助的共同体啊,我们本可以亲密无间。 朱亚文这个“行走的荷尔蒙”,声音也很有戏剧性。尤其是斑头雁宝宝跳崖觅食部分,承包了我的大部分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