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  »  大陆剧  »  唐朝诡事录之西行 » 【第19集】在线播放
亲!如【资源播放】-无法观看-或-非高清-请点击其它资源播放
例如:【无尽】无法播放可点击【闪电】
公元712年,唐睿宗改元延和,大唐依旧繁盛寰宇,但繁华之下依然危机四伏、山雨欲来。一股股势力借机点点欲动,更引起民间诡案频发,大理寺少卿卢凌风(杨旭文 饰)和乾陵丞苏无名(杨志刚 饰)又将遇到怎样的志怪谜局?西行之路,境遇难测。
更多

最近更新

更新至第25集
第10集
第7集
第12集
第26集
更新至第26集
更新至第12集
更新至第20集
更新至第24集
已完结
更多

热门推荐

已完结
第40集完结
已完结
已完结
已完结
已完结
28集全
已完结
第24集-完结
36集全
孤独的艺术家
2024-08-03 04:04:06

《仵作之死》是自第一季到现在我觉得最精彩的单元,叙述手法高明,立意和人文关怀都很出色,很对我胃口。 一、自杀的仵作因何而死? 此案的诡在盗墓元素,如与之相关的不吉利风俗流言、防盗墓的机关陶俑能杀人,以及与轻红相似的春条,更重推理过程。直到水落石出之际,才反应过来一个雨夜竟然那么“热闹”,出入明器店的人(次)繁杂,其中还包括死者。 各个嫌疑人因私成谎,层层嵌套,表现叙述之妙,增加了推理难度。第9、10集更新后,我也曾如部分观众推测自杀的可能,但很难想通如何实现刀插入后还搅几下,彼时猜想除非陶俑的机关还有新的秘密没被发现,或者他有帮手。所以另一半猜测的注意力便放在“小人”身上,如牛大名、妻弟春山、盗墓者鲁大等人,还有想过是否存在误杀报复的可能。 现实并非时刻充满戏剧性,平静的覆灭反而加深了悲剧色彩。独孤羊的死亡既是主动选择的赎罪,却也是被动实施的报复和反击,同时,亦是一次对社会公序良俗的沉重拷问。简单捋一下案发当晚各人上门对独孤羊的影响: 1.马槐,误伤娄青苔——为后续牛大名折返埋下伏笔。 2.鲁二,春山财迷心窍、不自量力,独孤羊救妻弟杀鲁二——坏了行业规矩,职业之基本崩塌,从清白之人到有罪之人。 3.春山,在鲁二死后勒索姐夫——亲情淡漠可寒人心,何况此种情境下犹如背刺,精神压力倍增。 4.牛大名,重返现场另有目的却造谣污蔑——关键刺激,精神恍惚的情况下,自怜自艾的心境变化,生出怨恨、不平。 5.董好古,巧合,为买印而来,几番贬损游说——明确仇恨指示线,假装卖印争取时间设局报复。 6.更夫钟伯,见灯未灭习惯性拜访——当晚除了独孤暇叔和曹慧外唯一感受到的关心,可信可托之人,布局的最后一块拼图。 按苏无名的推论,仵作行训是逼独孤羊至死路的根本原因,牛大名的刺激导致精神崩溃是直接原因。复盘案发情况,可发现当晚的独孤羊摇摇欲坠,无人支持,亦无力求助,绝望孤苦至极。最后,连他所托之人也掺杂一己之私背叛了他的遗愿。 如果当晚有个可以安抚他的人出现,结局是否不一样? 可造成如此境况不仅和当晚具体的人有关,还与独孤羊所处现实环境与社会氛围有关。“是我阴气重”“仵作之死,无足轻重”,是写实,是自嘲自我放弃之言,亦含反讽之意。仵作出身卑贱,社会地位低微,吃官家饭却不能享官家福,被歧视、排挤是常态,之前有部剧《御赐小仵作》也有反映类似现象。由此带来的生活贫困和家庭矛盾,内忧外患,导致独孤羊在现实中是极其苦闷、极其边缘的存在。 仵作独孤羊的悲剧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也是一个行业的悲剧。 无论何缘故,仵作不可杀人。试问,普通人便可杀人么?非也,或许特殊在于仵作需要对死亡保持敬畏心,这行规犹如戒律,破了戒心境就回不去了(行规来由待考,仅是猜测)。这是对人性之恶的约束,却也成了对职业信念高的人的桎梏。

三个角色重复同一句话。

他的自杀是对误杀了人和违背行训的忏悔和赎罪,而且其手法无异于自我折磨和自我惩罚。但他也不能免俗,有常人的不甘心,也有愤恨,实乃人之常情,所以他把自个利用了个透彻,实施嫁祸,既是报复,也是反击——既然仵作不可通过杀人报复污言秽语和奸佞小人,那么还有自杀这一条路可走。 甚至不惜搅烂自己的伤口。 无法想象过程之痛苦。实乃可怜人、狠人也。 二、贫贱夫妻百事哀 独孤羊的出场是一个略带点苦闷和心事重重的卑微模样,然后突然就死了,直到苏无名等人开始验尸、探案前期乃至中期,观众都难以建立一点对他本人具体的认识。只知道死去的是个遭人嫌的仵作,是独孤暇叔新认的义兄,有妻春条有娘曹慧,仅此而已。 死去静止的人通过或虚或实流动的言语反复映证建构再重现世人眼前。他的形象不是通过旁人描述而建立起来的,而主要是通过探案过程中一步步挖掘他的社会关系中而来,无需端出旁人一句“他是个顶好的人”如此浅表的台词,最后以一纸《放妻书》作自我剖白,妙哉。 按叙述顺序,陆续展现他制俑手艺精湛、家境贫困、夫妻关系不和睦、与刽子手的纠纷、与胡饼商人马槐的师徒之谊、与盗墓贼和牛大名董好古的冲突、与更夫钟伯的交情。其中可见他是个实在的手艺人,为人朴实,却非性情中人,自责养家能力有限,难以洞悉妇人心思。受尽冷眼和轻视是常态,却颇能隐忍,贫困中难得心志坚定(不卖传家宝、收徒有原则有考量)。 赴死前复查刽子手死因,更是体现他尽职尽责的秉性、对职业的敬畏和对死者生者的负责。得知验尸无误,给自己仵作生涯下结论那一刻,他充满自豪。 可仵作复姓独孤,还隐含了一个戏剧冲突。 身份贫贱,环境艰难,并未磨灭高洁志气。 独孤之姓,印象中颇为尊贵,而家传之宝印证其祖上荣光,剧中还提到独孤父家道中落入赘仵作家,宁可卖掉信印也要保留姓氏。独孤羊不仅继承了并非徒有虚名的姓氏,还继承了与之相配的高贵气节。 在《放妻书》中提到自己的两门手艺,情感内涵是一致的:表达以自己为代表的个体困境和职业信念感——感慨机关陶俑“亦”不为世人看重,“欲弃仵作,怎奈日久生情”。做陶俑助灭盗墓之风,于社稷有利,却无法挣来尊重和面包,还可能遭惹盗墓贼报复,可他不惧。至于仵作之职,剧中虽无展示他的验尸风格如何,但展示了他雷厉风行的母亲三次挺身验尸,足以说服观众相信独孤羊与其母相比必然差不了多少。他本可选择不承母志,却仍当了仵作,环境弥苦,心志弥坚,甚至称“日久生情”,足见其热爱和对仵作工作意义的高度认可。 一个小小仵作,颇具文人风骨,为社会做出不少贡献却不得善终,他为职业信仰和追求公正良善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独孤羊,十足的悲情人物。 另一方面,《放妻书》则丰富了情感纬度上的独孤羊形象,内敛而深情豁达。他并非固执而不通人情世故,他也曾为挽回这段夫妻情缘做出努力,可惜失败了,个性使然,却也充满愧疚。将婚姻失败全归因于己,说明他的深爱已超越世俗偏见,但何尝不是另一种对自己的残忍? 春条、独孤羊的形象描绘路线明暗相映,丰富叙事。 与独孤羊形象塑造过程相反,春条的形象塑造是直给的。春条的人物底色是情义二字,聪明、敢爱敢恨,美艳伶俐而泼辣,十分有魅力。犹记得她嫁入门的缘由是为了报恩,这是她与独孤家产生联系的最初原因。哪怕入门之时独孤羊未承母业,春条潜意识恐怕也已接受了独孤羊可能成为仵作的可能性,至少她不会像一般人家嫌弃抵触。 但仵作生活之苦实在太考验人的意志,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苦日子时间长了很难没有摩擦和怨怼。加上春条着实貌美如花,她身边的仰慕者不在少数。虽短暂听信谗言,却从未逾矩。 在堂上,春条被问话一番表现乍看令人咋舌,其实全篇重点无非变脸后最后一句话:何时能带回独孤羊的尸身?面对质询,她的埋怨是切切实实的,而一番流利的言语挑逗,不难看出她习惯且擅长处理类似的刁难和追求者的目光,甚至当她暴露最终目的时,此前的花言巧语竟让我觉得不过是面对官威讨巧的配合罢了。 变脸发狠的那一刻,才是她的真面目,这个女人身上带有一股狠劲与烈性,不好惹,也难怪她能周旋各种勾引中还能全然脱身。 日久生怨,周遭充满各色诱惑,却不曾有叛,说明她对独孤羊的感情深厚却复杂。在她劝说独孤羊卖印之际,她抱持的是对两人新生活新未来的希望,可惜两人有相似的愿望却难以相互理解,她不明白独孤羊的固执,独孤羊无法深究她的任性。 真情难表,感情经受七年时光的打磨也有了可观的厚度,一方把休书写成了情书,一方从休书读懂了不舍,太叫人心伤与难过。 惊喜的是,春条还拥有一条完整的职业成长线。铺垫很多,一度猜测过,单元结局会不会让春条传承仵作手艺,或者和独孤暇叔在一起,庆幸后者没实现,现在的结局很好。 婆媳关系好,曹慧对春条的影响颇大,她的专业性对儿媳有恩,自然备受认可。记得第二次验尸曹慧被议论质疑时,春条忿忿不平地替曹慧反驳,也是从这一次起,害怕死人的春条开始出现在有尸体的地方。 曹慧喊春条记验尸实录和让春条铺梅饼,用的说辞是我儿不在你帮帮我。言下之意仿佛在说,不能丢仵作之家的脸。曹慧和独孤羊对仵作是有职业荣誉感的,这也是他们自尊自立的体现,或许家人间多年的相处也潜移默化地影响春条对仵作职业的认可和接受。 春条会写字也为后面明志学艺作铺垫。最终主动学艺,离不开春条对独孤家的感情,不仅是与独孤羊有情,而且从与曹慧的相处细节来看,她敬爱、信服自己的婆婆。听闻独孤羊死讯,第一反应大喊娘;独孤暇叔犯病梦游潜入闺房,春条难辩解却敢于直接托出实情;在验尸现场听从曹慧指示。 最后不得不感叹读《放妻书》的感情演绎太精彩了,我边看剧边手头上忙活事情,莫名其妙掉下泪来……仰着头,好一句“我这个娘子也没有那么不堪嘛”,人物的傲骨瞬间立起来了,美丽感性又斗志昂扬,仿佛独孤羊所有感受被全盘理解和接受一般,从而完成了对仵作之妻和仵作职业的双重身份认同。 仵作之家,有女仵作曹慧支撑,仵作手艺,有女仵作春条传承,如此坚守,十分动人心弦,饱满立体的女性形象塑造莫过于此了。

演得真好,另外花絮很有意思。
每次正式上工都要嘹亮喊一声,气势十足。
暗夜的刺客
2024-07-26 19:01:25

这个案子中,真的每个人都可以展开来说

老更夫,老实忠厚的一枚老人,可就是这样一个好人,却选择违背他唯一的朋友、唯一对他好的人独孤羊,把独孤羊用死去换取的成果给替换了,就为了报自己的仇

卖饼的马老板,虽是盗墓贼的儿子,是逐利的商人,但他却在用自己的力量和方式去杜绝盗墓

春条,更是一等一的好姑娘,貌美如花,又识文断字,更有的是力气(背的动县令),拥有追求生活的生命力,生活唯一的不顺是“跟老公性格不合”,不是没感情,就是性格不合

独孤羊,没想到啊,最后一封文采飞扬的放妻书,让他整个人大放异彩

更不要说,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夸的大唐女仵作!!!!

甚至仅出现在台词里的“那个入赘到仵作家的独孤老爹”都是如此有人格魅力

沉睡的古城
2024-07-25 00:35:30

9月19日,古装志怪探案剧《唐朝诡事录之西行》于敦煌杀青。

2022年9月27日,《唐朝诡事录》于爱奇艺开播,绕开了“古装探案+武侠”“古装探案+甜宠”的类型复合模式,走出了一条“古装探案+志怪”的新路,破解了该类型以往“高口碑低热度”的尴尬。

《唐朝诡事录》的成功,也让行业重新看到了古装悬疑剧的魅力。这个昔日高热、如今遇冷的类型剧,再度成了香饽饽。当然,观众更关注的是续作何时到来。

“想把编剧关到小黑屋里写360集。”甚至有网友列出了未来50季的规划。

自第二季开机以来,对故事、对演员的种种猜测众说纷纭。

历经五个月的拍摄,《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终于来了。杀青前夕,我与《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的编剧魏风华,就《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的取材、创作思路、人物关系以及未来规划进行了深度对话。

又是“八个故事”

魏风华是《唐朝诡事录》的原著作者,也是《唐朝诡事录》的编剧。

写第一部剧本时,他是有疑虑的。虽然小说出自他手,但原著并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和主人公。监制郭靖宇给他提供了信心,也定下了八个单元、两大角色,上通朝堂、下接江湖的基本创作路线。

写到第二部,他更加得心应手。《唐朝诡事录》原定9个故事,后来拿掉了《地狱变》。

魏风华说,郭靖宇很喜欢《地狱变》一案,但作为浸淫行业多年的资深创作者,他指出这个单元的用力不对,一些东西没有作用到主角身上。

上次对谈时,魏风华说修改后的《地狱变》,可能会成为第二部开篇。《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同样讲了8个故事,也可以说是9个。第一个单元,将原定的两个故事合在一起了。

“开篇延续了第一部结尾,先前谈到的《地狱变》,确实放在了第一个单元,只是名字不再叫《地狱变》,内容也与最初的版本有了很大的差别。不过,仍是一个跟画壁有关的故事,而且关联宫廷。”

《唐朝诡事录》系列剧的一大特点,就是将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所勾连,朝堂上的达官显贵宛如扇动翅膀的蝴蝶,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江湖中人种种厮杀。而且,每一季的第一个案子,通常都不是民间的案子。

魏风华写《唐朝诡事录》的剧本时,翻看了包括《酉阳杂俎》《传奇》《纪闻》《玄怪录》《独异志》《潇湘录》《河东记》《甘泽谣》在内的大量唐朝古籍。

第二季的故事,同样取材于唐人笔记,《酉阳杂俎》为主,其他的唐代志怪笔记为辅。

《唐朝诡事录》中的《鼍神》单元来自《独异志》,这次又有一个单元故事的原型出自这部笔记。

另外,一些大众没怎么听过的志怪笔记,魏风华这次也打捞了一下,比如《闻奇录》。

“它不像《酉阳杂俎》那样有名,但一些记载很奇诡。这次选了个故事进行生发和演绎,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单元。”

魏风华表示,《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的取材范围,在唐代志怪笔记的基础上,有所扩大。

不过,只是在志怪元素上做了扩大,有个单元引入了西晋《博物志》中的记载。从故事的角度看,剧中的各单元依旧是来自唐代的志怪笔记。

“第二季的最大亮点,体现在单元故事所表达的主旨上,凶手也更加难猜了。我看了不少观众的建议,作为编剧,我遵循一个原则,即逻辑上的我会从善如流,风格上的我肯定固执己见。这是创作者必须要坚持的东西。”

从东往西的全新探险

《唐朝诡事录》是苏无名贬谪东南,从长安到南州、橘县,又到宁湖、洛阳,最后回长安。

“西行”同样从长安出发,走丝绸之路,最终到达敦煌。

光丝绸之路这个名字,就能给人以莫大的想象空间。更遑论,从元素的丰富性上讲,唐代的河西走廊,或者说陇右、河西、西域这条线,确实比其他的地理方位更令人着迷。

“除了历史和人文,西部的地理景观也很奇特。这些奇观,仅从视觉和画面上讲,就已经很好看了。《唐朝诡事录》的类型细化,是古装志怪探案。西部元素加入后,第二季新增了一个标签:冒险。

第二季为什么要“西行”?

小说是渐变的艺术,戏剧是激变的艺术。魏风华说,往西边走,一定是突然发生了什么大事。这个事,会导致人物关系的变化,不走也得走,所谓前路险巇、无畏起程。

这关联剧中人物,也关联现实中每一个人。“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冒险。这也是第二季想要说的一个东西。”

《唐朝诡事录》为什么好看?除了探案硬核、氛围诡谲、层次丰富,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卢凌风、苏无名两个价值观完全冲突、人生轨迹完全相反、谁也看不上谁的人,从互有龃龉到互为后背的过程。影视作品,本质上是写人的艺术。

但到了第二季,卢凌风和苏无名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关系?这是魏风华创作剧本时考虑的首要问题。

“师父郭靖宇和我反复讨论这个问题,在横店时,我住在志刚(杨志刚,饰演苏无名)对面,他也多次提出这个问题。”

魏风华说,这个问题很棘手。既不能毫无矛盾,那样容易顺拐;也不能为了制造冲突而冲突。最终他决定依托出身、成长环境和性格三要素进行构建,这些往往是一个人难以去除和改掉的,也就意味着在看待一些事时会有不同思考。

“比如,夜禁。苏无名出身底层,久在下面为官,对工商业有着切身体验,认为开放夜禁才会让城市繁荣。卢凌风出身士族,更讲究秩序感,一旦开放宵禁,势必导致治安的无序,案件也会由此增多。俩人谁都不能说服谁。”

在魏风华看来,像这种遵循时代依据和人物根基生发出来的矛盾,不但符合唐代作为中古社会晚期的特征,而且能够很自然延伸到案情上。

在唐代,夜禁的逐渐崩溃,是从中唐以后开始的。从初盛唐的夜禁森严,到中晚唐夜禁渐渐松弛,直至宋朝完全开放,里面一定隐藏着很多不为历史记载却足够有趣的故事。

从“惊悚美学”到“二楼美学”

《唐朝诡事录》播出时,网友将之称为“大唐惊悚美学”,尤其是《黄梅杀》单元,博得很多赞叹,也激起了更多追剧人对中式恐怖的兴趣。

魏风华认可这个说法,他指出,这部剧的美学风格,自己有一个更具体的定位:“二楼美学”。

古装剧有三层楼,“一楼故事”是历史正剧和常规古装剧,包括历史缝隙中的可能性故事;“三楼故事”是架空的仙侠古偶剧;而“二楼故事”,则是以真实的历史和社会风俗为土壤,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带有中式志怪色彩的悬疑、冒险和探案故事。

这也契合影视行业对《唐朝诡事录》的定位:贴地飞行。

“如果用一张海报来解释,就是‘二楼’的栏杆前站着主人公,他很写实地吃着唐朝的樱桃饆饠,但在他头顶的飞檐上又蹲着一头传说中的穷奇或白泽。‘二楼故事’美学,是我今后小说和剧本写作的一个方向和标准。第二季,强化了第一季的中式志怪元素。形成风格很难,一旦形成就不要改变。叠加和强化它,就是最大的文学道德,且符合类型文学和类型影视写作的规律。”

当然,想很好地展现出这种“二楼美学”,不能只靠编剧天马行空的想象,也离不开志怪、奇观场景的影视化呈现。相对第一季,第二季的拍摄难度更大。“前方的拍摄团队,在导演柏杉和制片人王冰的带领下,把困难一一化解了。”

从横店回来前,魏风华看了30分钟的拍摄素材,他说,从视觉和质感上,比第一季还要好。

“柏杉又给自己定下了新标准,他是个充满激情的人,在拍摄创作中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情绪,这种精气神对整个剧组来说特别重要。”

在剧中,于毅扮演了个颇具盛唐特色的疯狂艺术家。

看过《长安三万里》的观众清楚,盛唐是潇洒、豪放的代名词。当时的长安和洛阳,生活着很多画师,除了张旭、吴道子等大众熟知的著名人物,还有张孝师等人。当时的两京,各个寺院相互竞争,都不惜重金请名师画壁,《酉阳杂俎》等典籍中多有记载。

剧中有个单元,涉及一封信,杨旭文后来和魏风华说,当时读完那封信就哭了。

“信可能写得比较动情,但我想一个演员如果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完全沉浸在剧情中,也不会这样动容。”

第三季不一定收官

虽然《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刚杀青,但网友已经开始期待第三季的进展了。

魏风华表示,第三季的剧本目前还处在原型故事的梳理阶段。这一季的所有案件,都发生在长安,“暴走团”不走了。

长安是一座城市,也自成一个世界。

根据唐人记载,朱雀大街东边的万年县,志怪故事相对较多。更具体一点,是万年县东边偏南的位置,大约是以乐游原(昇平坊)为中心,新昌、立政、昭国、永宁四坊连线之中的区域。修仙者们,则主要活动在房价更高的北边。

魏风华还透露一个消息,第三季是不是收官季,现在还不完全确定。

《唐朝诡事录》创作之初,就定下了完整的IP开发策略。这部剧的出品方长信传媒,本就是IP系列开发的好手。

《灵魂摆渡》系列网剧曾打动无数观众,衍生网络电影《灵魂摆渡·黄泉》、音乐剧《灵魂摆渡之永生》的相继“破圈”,以及后续《灵魂摆渡·南洋传说》的出海,更说明了该IP开发的成功。

《唐朝诡事录》是长信传媒目前IP开发的重头戏。“唐诡”IP的开发,相对完整和深入。从季播剧,到系列微短剧,再到音乐剧和沉浸式剧本杀。

前段时间,爱奇艺和西安方面签订了打造VR全感剧场的协议,将用全新技术再现大唐盛世和惊险的志怪探案之旅。此外,还会有其他的衍生作品陆续呈现。

可以说,“唐诡”IP宇宙已现规模。

IP的宇宙化,本质上是创造一个平行空间,从切实的虚构抵达虚拟的真实,让读者和观众感受到作品中的人物真实存在,他们自得其乐地生活在唐朝那边的平行时空,而不是剧播完了人物就消失了。

“剧中人物会一直在冒险,跋山涉水,或险峰携手,或寒塘孤渡,虽迷失在深谷,却有清澈的溪流指引来时的路;或干脆带他们踏上一条新的征途。哪怕到了最后一季,他们也不会走向毁灭,《唐朝诡事录》的本质是一个大唐童话。

在古希腊戏剧中,美是通过悲剧展现的。苦难见证崇高,毁灭反射希望。而在魏风华看来,悲剧不一定就是高级的,毁灭也并不能带来更多的震撼。对类型文学和多季影视的创作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否创造一个恰然自足的世界。

这是《唐朝诡事录》的野心,也是编剧魏风华一直要做的。

冬日暖阳
2024-07-22 12:10:50

《唐诡西行》的第一案《降魔变》,改编自《地狱变》,故事原型最早来源于我国的《酉阳杂俎》。 而《降魔变》中秦孝白的原型是画圣吴道子。 《地狱变》的故事是这样讲的: 吴道子晚年时,寺院请他作画《地狱变》,但吴道子灵感枯竭迟迟没有动笔,寺院见状便请皇甫轸来代替他。 然而,吴道子不想风头被抢,便雇凶将其杀害,随后拖到期限的最后一天动笔,后来《地狱变》完成后名动长安。 因《地狱变》的主旨是劝人向善以免堕入无间地狱,禅师对吴说:“吴先生,我知道,内心没有下过地狱的人,是不会画出这样的杰作的,对吗?”

在《唐诡西行》中,京城第一画师秦孝白,已经快要完成《降魔变》,就差最后的「点睛」步骤即可收尾。 然而,他就是因为一直进入不了疯魔的状态,无法理解堕入魔道是怎样的感觉,所以迟迟不肯为画中的魔鬼点睛。 直到他亲眼目睹师弟陷入魔道,他自己也感同身受后,才获得了“点睛之笔”的灵感。

剧中的《降魔变》与原作《地狱变》的区别在于,《降魔变》的画师是「被动」看见师弟堕入魔道才获得的灵感。 而《地狱变》的吴道子是为了获得灵感,选择「主动」杀人。 也就是说,前者的改编比后者更有人情味一些。

《降魔变》对《地狱变》的这种改编还算成功。当然,仅仅是对画作的这一部分还算成功。但对叛乱的那部分戏份我仍然觉得有些拖沓,动作戏也有些乏善可陈。 我认为秦孝白对于绘画中「点睛之笔」的那段陈述,才是本案中的点睛之笔,应该想办法把它留在最后压轴。

既然《降魔变》的剧情是围绕这幅壁画展开的,那么把秦孝白的这段话作为压轴,接着让他自毁双目,带着师弟的尸体离开,结局一气呵成——应该可以让整个故事的调性更统一,主旨更凝练。 至于叛乱的大boss,他出场只有几分钟,很像是为了悬念而悬念,为了反转而反转,这段戏份把前面那个“点睛之笔”的力道给稀释了。 我始终认为,叛乱和打斗的戏份,与那段话留下的意蕴相比,相差太多。 如果把两段戏的先后顺序稍微调一下,或许会比较好:公主和太子刚进到寺庙里,叛军和大boss就立刻跳出来,等平定叛乱后,再给壁画揭幕,接着公主质问为何不给佛陀点睛,秦孝白再给出回答…… 毕竟这个时候,与本案相关的所有人物都出场了,他们人性中的贪嗔痴怨憎也都悉数暴露出来……此时让秦孝白和他的那幅画来给本案做个总结,再合适不过了。 这样一来,观众也可以更好的回味秦孝白那句“佛眼中无魔,无须点睛”,以及裴喜君那句“不点睛,才是点睛之笔”的意味了。

人心中有邪魔,所以人有「资格」为邪魔点睛。因为看见那双眼睛,便是看见自己。 人若没达到佛陀的境界,自然没有「资格」为佛陀点睛。人若达到了佛陀的境界,又何必多此一举,为佛点睛? 佛陀在乎吗?

… 如果是按这个顺序,或许本案留给我们的后劲会更大一些——至少在我这里,秦孝白的戏份比杀大boss好看得多。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