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  »  欧美剧  »  美国犯罪故事 第二季 » 【第7集】在线播放
亲!如【资源播放】-无法观看-或-非高清-请点击其它资源播放
例如:【无尽】无法播放可点击【闪电】
FX电视台瑞恩·墨菲打造的《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将聚焦服装设计大师詹尼·范思哲被杀案。1997年7月15日,范思哲在迈阿密海滩别墅门前遭枪击身亡,凶手为连环杀人犯安德鲁·库纳南,库纳南八日后自杀。瑞恩·墨菲将任第三季制片并有望执导首集。
更多

最近更新

更新至第03集
第06集完结
22
第08集完结
第03集
第8集
更多

热门推荐

第10集
第9集
已完结
已完结
已完结
第22集
已完结
已完结
已完结
已完结
梦幻的城堡
2024-08-05 23:33:59

墨菲真的可以考虑放弃美恐,专拍美罪了!经历了第一季的辉煌以为第二季应该不能超越了,看完以后为他双手鼓掌。作为编剧,这次不仅对剧集的新颖度和吸睛度有精准的把控,在可信度及真实度上也下足了功夫。由于这次的题材有较多的同性角色,作为gay使得他更加游刃有余:对角色的设定上不仅有历史事实的天和地利,还有他自己大胆的发挥以及准确的选择了Darren来演臭名昭著的Andrew,演绎了有血有肉一个立体的变态连环杀人狂。从演员整体cast来说,马丁,Edgar(颜值完美还原),Penelope,还有美恐的两位角色都为整部剧增色不少。服装,豪宅的还原程度都令人叹为观止,最妙的是一开场范思哲出场,以及被枪杀后的提琴配乐更是完美契合雍容华贵的时尚品牌之父的气质,像一曲悠扬的祭奠挽歌。其他的支线内容也很丰满,如范思哲兄妹的争论、和解和技艺的传承,范思哲和同性恋人的爱情,男同形婚,社会(军队)恐同憎同等等。当然最最最应该夸奖的就是这一季的拍摄手法,完全的倒叙,每一集都可以独立作为一个故事,但又从时间上倒着串回去,让人拍手称奇。习惯了他美恐里面的各种倒叙,插叙,但是完完全全的倒叙我是第一次见,有一种《返老还童》容颜从老到小,但生命仍然是正常流逝之感,而且后一集都有对前一集里提及的内容的补充,既相互呼应,又完美连接。可以说是所有墨菲剧的巅峰之作!

先说角色,由于Andrew的经历真的是太过离奇,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作为底层小人物,又牵连着如此多的社会名流,连杀5人,有自己的两个同性好友,还有一个为了抢其车而杀的路人,再就是天针的设计者李和范思哲两位名人。而之所以有如此轰动的臭名,都是拜他爸所赐。

故事的最后也就是一切的开始,给我们介绍了这位主人公如何一步一步成为变态杀人狂的,可以作为整部剧的前传,但前传的主角却并不是他,而是他的父亲。(像极了汉尼拔前传)他的父亲从小就认为他异常聪明,以王子的身份区别于兄弟姐妹培养,一人住诺大的主卧而兄弟姐妹挤在一个房间,甚至父母都要为他让路,送他去名校,贪污大笔钱财来补贴家用,给儿子买豪华车教育他从小应有(不切实际爱慕虚荣的)梦想,作为一个培养出变态杀人犯的父亲,骗92岁老太太的养老金,被通缉后抛弃家小抱头鼠窜逃回东南亚老家,他应该是全天下最差父亲的典型!教孩子自负自大,编造各种谎言,甚至活学活用别人的真实例子营造自己高大形象。而且他本人也是毫无道德底线,可以说是只靠那张嘴,无任何实际成绩,全靠偷别人的钱(还怪自己贪的太少),从最好的证券公司一步一步跌落,而天真的儿子还追到东南亚以为父亲留给他多少钱,在剧中多次出现美国国旗,提及美国梦,甚至在最后他的摊牌演说中还说白手起家在美国是完全行不通的,而另外两位有钱人则和他恰恰相反,Lee被他妻子介绍时就说他是完全白手起家,以及另一位包养Andrew的人也多次提及自己白手起家,靠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地位,而且他对于Andrew来说才更像一位父亲,教他脚踏实地,可惜对方完全不听,但睿智的他最终也是看清了Andrew的嘴脸才得以保命。这种对比也算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剧中甚至在Andrew被招聘当男妓时老板都体现出对亚裔的嘲讽,也体现出美国社会的不包容性。墨菲也像观众抛出一个大问题,美国梦到底可不可能实现?是只有白人才有天生优势可以实现吗?最后一集拍的真的很出彩,可以作为一部微电影单独看。

而这位父亲给孩子最大的遗产就是儿子完美复刻了他所有的缺点:自大虚荣又极其自卑,不懂得承担责任,只爱自己却好掌控别人,物欲极强却好高骛远,摆脱贫困的首选就是利用从来不主动承认的男同身份当男妓,为了得到自己想到极尽各种手段。他极其聪明,天生演技派,模仿能力一流,编故事时眼神里都透露出真诚,学习的一切技能和知识都是为了接近名流和有钱人。他的天生的嫁接功力,能立刻将别人的经历复制成自己的,第二集舞池中当被问到他是谁时的那一串答案,包含了自己一生的全部见闻,像极了《权力的游戏》里无面者。再说他口口声声的爱,而他对David完全是一种霸占的情感,不配叫爱。先是用层出不穷的炫富手段和天花乱坠般的捏造身份妄图骗他,被识破以后就开始用暴力杀死自己虚构的情敌(而这种残忍的杀人方式也是模仿一起他目击的凶杀案的方式)让David亲眼见证并胁迫他亡命私奔,最终在得不到时将其残忍杀害。如果故事止于此,那么就仅仅展示了底层人的悲哀,偏偏这位男主角的人生就是志存高远,他就像一个自由人,完美地游走于穷人和富人之间,Lee对他完全没有抵抗力导致被杀,甚至高不可攀的Gianni,他在杀他之前也可以和他谈天说地,在得之不到时才杀之后快。

最后说一下因为这部剧情类限定剧拿奖拿到手软的Darren,不再是Glee里面唱春梦的可爱小gay,这次的他突破真的很大,不仅露肉秀身材,更是狠狠秀了一把演技,几乎把所有的表情都演了一个遍:家庭美满时的浪荡公子哥,拍年鉴和跳舞时的不羁,被父亲打击时的软弱,推伤母亲在医院时的痛哭,和陌生人炫耀时的傲娇,求爱时虚荣的笑,撒谎被拆穿时的假装镇定,杀人时冷血的眼神、狰狞的表情和得手后的奸笑……这个角色就像是一个多面体,各种角度都可以清晰看到,真的是非常考验对人物的理解。在高雅的谈天说地和凶残的屠戮生命的转换属实不易。而相比其他两位美恐的角色则较为单薄,虽然在《美国恐怖故事》第四季(嗜血公子哥)和第八季(恶魔之子)中分别出演过反派,狰狞血腥的剧情都有,但总觉得不如Darren全面、真实而不做作。

不知道第三部香蕉姐的美罪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期待!

鮃胷这亊吥怪硪
2024-07-26 13:48:10

不是影评,短评写不下。

很多人说时间段乱。但其实到第八集就是完全倒叙,层层铺开,一步一步从根源探讨杀人犯Andrew到底怎么一步一步变成杀人犯最后杀死了Versace。

说和剧名对不上的。剧名是范思哲谋杀案,讲谋杀案的杀手,侧重杀手这一面也没什么不对,第一集范思哲已经被杀了,总不能一直描写范思哲成长历史和他的家庭,这样的话放在宿敌剧集里还差不多。

而且把范思哲的母亲和Andrew的父亲教育方式作对比,又拿范思哲和海军出柜来对比真的是点睛之笔。从出柜来看,作为时尚大师的范思哲和一个普通的海军相比,能看出来普通人和大人物相比出柜真的是更艰辛。从成长家庭来说,孩子人格最终的形成和家长真的有分不开的关系。

剧情流畅,服装华丽,整个剧的颜色都让人感受到了燥热。

真的是我个人认为RyanMurphy自美恐第四季以来指导的最好的作品。

雨后的小径
2024-07-22 18:31:25

同性恋杀人案的背后

美剧《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以一个同性恋杀人犯犯罪历程的心路倒溯作为叙事主线,完整串联起多个被害男同志的命运线,并经由每个被害者的社会家庭脉络深入到罪案背后更为广阔的社会图景。该剧的主旨不是单纯指向罪犯作案心理的个体层面,而是借此警示及追询罪犯所在的家庭社会及其应承担的责任:被罪犯杀害的男同志究竟是些什么样的男孩/男人?他们的被害为何遭受新闻舆论界的冷遇?警局又为何迟迟不能立案?作为名人的范思哲与其他作为普通人的同性恋之间有何区别,社会对名人及一般普通人的生命是否予以了同等的尊重与关注?等等。对于同志观众而言,更有其深层的心灵叩问及自我反省层面的意义:被害者与凶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被害者因何被害,他们与我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凶手行凶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动机及目的,他为何会把屠刀挥向同被贴上同性恋标签的同类?如果你认为你已经很幸运地经由努力进入了社会的中上层,你是否可以就此摆脱同性恋这一标签加上你头上的阴影?作为同志观众,你是否可以袖手旁观凶手对同类的犯罪,等等。

从《美国恐怖故事》系列到《美国罪案故事》系列,瑞恩·墨菲的作品已超乎犯罪刑侦类故事娱乐大众的目的,体现出一种真实的生活。比较有趣的是,同样由其导演的《美国恐怖故事》系列拍得最精彩的也是第二季。瑞恩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绝不啰嗦冗长,他的每一季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独立的故事也就意味着同样独立的人际网络结构。这也就意味着,你可以任意从罪案系列或者美恐系列的某一季看起而不致担心漏掉了什么。对于没有时间追剧的观众来讲,墨菲的作品无疑是其最佳的选择之一。

张爱玲曾说她爱好真实到了近乎迷信的程度。并强调说任何人真实的体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新鲜的并且不会成为滥调。瑞恩在第二季的罪案故事里描绘了诸多形象气质个性迥异的活生生真实存在的同志男性。他们隶属于不同的年龄及职业阶层,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及人生历程。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携带着不可复制的基因密码,也因之,每一个人的逝去都是永久无法弥补的创伤。而他们被害的原因却只有一个:他们是同性恋,他们遇到了凶手。

多年前,我在飞赞做了一个关于同志权益/同志问题认知的投票,其中一个提问是“你认为中国同志权益工作当前可能遭遇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从投票反馈来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对同志身份存在的自卑心理,自我不认同,互相歧视“、“婚姻或者传宗接代的压力”、“没有一个健康良性的同志交友环境”、“ 同志个体之间素质及价值观世界观等差异太大,无法统一”、“ 缺少成熟的同志理论或者同志团体作为个人行动的指南”。其中,“自卑心理,自我不认同,互相歧视”拿到62票,排在同志遭遇问题的首位。 这说明什么?说明很多同志曾经遭受过各种来自于内部群体的个体之间直接或间接的歧视和伤害。套用马丁路德的话来说,我们可以忘记来自外界的大放厥词,却不能忘记来自自己人的沉默不语。 作为个体的同性恋者,个体的人是永远无法逃脱宏大叙事背景的。曾经我很固执的以为,人不应该被分类,譬如性取向如何定义,譬如同性恋的天生论,再譬如异性恋与同性恋的分野等等。我天真地以为,没有了被作为客体的被动分类,或是作为主体的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比如古希腊罗马或者古代中国,人们并没有建立起性取向的概念,但同性恋和异性恋群体之间却能够和谐相处,即使有儒家的纲常伦理,但同性恋者只要可以承担并完成传宗接代的家族任务,便能达成一种“和而不同”的温和文化。

罪案故事中被害的同志青年军官杰夫大概也是这么想的。他怀着一名海军军官的梦想来到军营并善待军营内的兄弟,他也认同男性气质的表达并注重兄弟情谊,但身在张扬异性恋传统性别观念的军营,杰夫对同性的爱恋心理只能深藏在心,如每一个gay所经历的那样,他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之海军杰夫(Finn Wittrock)

对于秉性正直忠厚的人而言,谎言是压在心底沉重的包袱。在面对另一名被战友虐待的同性恋军人之际,杰夫终于按捺不住内心涌动的热血,他出手相助了。这一举动所导致的代价及需要付出的勇气大概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杰夫出柜并因之被军队除名,一腔热血却遭遇了不公的对待,一辈子穿军装的梦想也就此破灭。无知导致的愚昧与偏见蒙蔽了军营领导层的眼眸,他们无法意识到他们对这个热血青年的一生将带来怎样的阴影。

有些朋友在说,男同志也是认同男性气质的男人,存在于我们之间的感情,以及我们这个群体的出现,没有影响他人,这样想固然没错,但在固守伦理体制的人看来,作为个体的我们似乎携带了与生俱来的原罪。比如众多以“同妻”之名讨伐同志人群的所谓女权主义者,她们的言论是真的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吗。他/她们究竟是想减少同妻现象还是期图借此煽动普通人群针对“异类”的憎恨。如果你仔细看过想过这些人发出的声音,其实真相不难揭晓。不错,我们在一般人的眼中是“异类”的存在。异类的概念来自于我们所在的文化。这是统治阶级的武器,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它包括道德、规范、价值观等等,直接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思维习惯里,成为社会家庭得以巩固的意识形态。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同志这一身份维系之艰难:人恐惧的根源在于不被接纳,只有作为被社会家庭认可的某一个身份(丈夫/父亲)才能找到存在的安全感。害怕被孤立可谓人类最原始的恐惧在我们所身处的文化背景之下,如果我们不能建立起属于自身的概念,如果我们没有自身需要遵守的价值观或者规范,如果我们不能争取到社会对于同性取向或者同志家庭的基本认可,就会有愈来愈多的同志不得不步入异性婚姻,所有关于同志权益或者同志文化的工作将变得寸步难行。

豆瓣相对于其它论坛大概聚集了更多热爱文艺的青年。文艺青年相对于一般人群的独特性在于更加自我。我常想“自我”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也正是“自我”保存了身为异类的我们(文艺青年在一般人看来也是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异类般存在)人格上的尊严。虽说人文的精神应该是关怀而不是霸道。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这个世界是一个谁掌握霸道、霸权,谁就可以拥有话语权的世界。很多时候,人们宁愿接受婚姻的不忠乃至伤害,也不愿意接受忠诚的同性爱情。尤其是家长,想都不想就认定同性恋是道德败坏、心理变态。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我们已然被贴上了同性恋的标签,并被压在体制砖石所建构的社会巨塔之下。因此,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无法脱离群体的个人有多大的可能性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固守与文化不相容的自我呢。换句话来说,人对世界的感受也许是具体时代地域之下观念的产物,但人依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其所在的文化囚笼,并以此超越异性恋体制所规定的具体的情景和标准。

在这样的一种向着“脱离”方向的努力中,我们或许会发现,“自我”固然重要,但“自我”之上应该还有一个突破自我局限性的“超我”概念的存在。《罪案故事》之主人公安德鲁大概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相对于那些被他杀害的男人,凶手安德鲁反而是其中最能表现“自我”的一个人。这也和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价值观有重要的关联。安德鲁的父亲相信为了个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在这样一种言传身教的耳濡目染之下,安德鲁变得非常自我且自负。为了过上理想的上流社会生活,他不惜撒下弥天大谎;为了得到理想男孩大卫的注意,他更是用尽心机。一旦大卫与海军杰夫之间出现暧昧的化学反应,安德鲁便怒不可遏。换言之,安德鲁对于大卫没有一丁点的人格尊重,只有动物性占有欲的追求及满足。这样的一种欲望不仅与爱情无关,更是对爱情的一种亵渎。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主人公安德鲁(达伦·克里斯饰)

安德鲁不是个案。在我们目力所及的当下国内环境,“精致利己主义”早已成为一种默而不宣的价值观。在推崇“自我”的豆瓣小社会,利己主义也经常改头换面,在其它种种漂亮概念的包装下粉墨登场。主流社会最惯常的虚伪,在文艺青年的大本营也并不罕见。如果我们不能突破狭隘自我的局限性,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走向极端自我的安德鲁,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杀害同类的凶手。

社会的强大,在于它拥有大多数人的标准。卢梭因之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任何一个同性恋者,或者说,任何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戴枷者的舞蹈。人无时无刻不在困境之中,人永远是被限定的。惶惶度日的人们,时常在一个瞬间,停下来追问,这究竟是梦还是当下?仿佛一切都隔着梦的薄纱,无法确认存在的本身。确认自己的存在,通常就需要外界的目光。当我们感知到这一事实之后,便会生出更深的无奈或者虚脱。人原来是如此之卑弱。我们自己能给自己的,竟然是那么少。所以, 同志人群追求的所谓社会认同,便是渴望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与之相对的矛盾则是,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同志,应如何走自己的道路,怎样的道路才是符合内心的渴求。

之所以说其中存在着矛盾,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动物的存在,作为社会化的个体,标准一直被外界左右,在此层面上,作为个体的我们难以出世。 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哲人之所以一再追问我是谁是出于这样一个过程。在那里,你并不知道自己是谁。因此如此追问下去,而并非要得出什么结果。但即便如此,在这样一个追问的过程中,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不管人对他人所处环境有多少不同的理解,有多少文化体制的话语霸权充斥其间,每个人还是可能有所选择,只要我们能坚持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我们就可以回到我们的心灵层面。故每一个卑微的个体,亦可以生如蚁而美如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同性恋的个体出路在哪里——如果给它一个讨论的最终主题和目的的话,那将是一个个的人,一个个的同性恋者,如何认识自我,如何认识自我与群体或者更大的社会环境。一切的前提必然是如何认识自己或者如何处理好自己与群体内部的情感。中国的同性恋有没有未来,会有怎样的未来,只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一场暗中涌动的需要反复被时间证明的漫长对抗。

我想,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如果某些内在的问题,无法解决的话,人会寸步难行。尽管,解决了内部问题后,还有很多外部的问题需要解决。更远的路需要行走。 这里我说的不仅仅只是个体的同性恋者,通过努力,获得真正的爱情,和亲人、朋友、社会的认同。当然能做到这样,也已经很好了,很不容易了。甚至这也是很多同性恋者梦寐以求的,但是这样也还是不够的。 假如扯开一下,我想世界上只要有一个国家还在饥饿、战争,世界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和平。对于那些已经摆脱了贫困的国家来说,也不可避免的会以某种方式受到遥远的另一个国度中的战争影响。世界,看似在自身生活之外,但又无时不在自身生活之内。 对于同性恋者,一样的道理。如果这个世界上众多的同性恋者,仍然生活在阴影之下,即使我已经获得了个人的爱情和家人、社会的认同,也并不意味着我获得了生活的胜利。从最保守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大多数人的阴影生活,肯定有着其中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在某些时候,必然会影响着我,甚至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摧毁我的生活(《美国犯罪故事》中被凶手杀害的范思哲便是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案例)。

沃特斯说,我们在最动荡荒唐的年代相遇,除了爱情一无所有。我们是否能认识到爱情对于我们的价值所在,是否能认识到情感关系也是需要我们学习的终生必修课?为什么很多人已不再相信爱情?圈内的0多1少是基于什么样的现实情势?不可否认,对于很多同志来说,即使是个体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爱情相守,仍然是遥遥无期的。是什么导致了这些?这些辛苦,这些伤痛?这些阴影下的呼吸?

在西方文化里面,有一个专门的用语叫做卡夫卡式的困境(Kafkaesque predicament),所谓卡夫卡困境,具体而言,描述的是一种这样的社会状态:贫富悬殊带来的社会分层所导致的社会矛盾深化,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发生松动,颓废和感伤的情绪开始蔓延,个人主义思潮开始慢慢走到瓶颈,精神支柱崩塌的人们将信仰的支点建立在追求物质繁荣而带来的一种类似回光返照般的浮华气息之中,这种过分喧闹的浮华也必将带来精神的撕裂及心灵层面的恐惧,传统的父权性别价值观对于男性的情感表达又持一种否定的态度。男人被要求的阳刚气概拒绝了男性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可能有的脆弱的一面。不能诉诸于泪水或者情感表达的男性,有一个普遍存在的核心问题,那就是难以找到精神的归属感。卡夫卡在他的诸多作品如《审判》及《变形记》等里面写到这种心灵在混乱无序扭曲状态之下巨大的煎熬和焦虑。对于被主流排斥的偏隅一方的同性恋群体而言,自始至终他们都在承受剧烈的心灵上的扭曲和撕裂,所有的痛苦还必须掩盖在看似坚硬的面具之下。

这样的一种困境,也必将使得很多同志失去对自我情感表达的能力,在理性上他可能知道自己的感觉,他知道他的痛苦,可是在感性思维上这一切跟不上去了,他不知道如何去修补这样的一种情感无能。情感无能所带来的结果是一部分找不到爱情归属的同志,在爱情信仰倒塌之后,只能在一种纯粹的生理本能驱动下追求欲望的快感,但是这种对于感性失能的弥补却是转瞬即逝的,很快,他的心灵又将陷身一片空虚和荒芜。

马斯洛需求理论经常被应用在商业营销中,因为它针对人性本身的需求,其中包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的层次是连续的,相互关联,不可割裂单独递进。我们这个群体现在处于哪个层次?大家对照即可。 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上来说,同样是一种连续且互相依存的关系,群体由个体组成,群体的力量由个人力量累积,又反过来维护个体的利益。大家都需要群体的庇护,但前提在于群体也必须是成立的,群体有可供支配的权益。但今天真正意义上的“LGBT群体”存在吗?他们能够起到维护个体利益的作用吗? 答案不言自明。我们尚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间徘徊,远远没有达到和实现所谓“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阶段,而群体仍然如同散落的“七龙珠”,遍布在各个终端背后。 因此,我以为,行动和思维的第一步,首先要理清一些问题,并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具体问题如下: 1、LGBT群体有没有共同的需求,如果有,这个共同需求是什么? 2、作为个体的同性恋者,在没有法律保障的情形下如何建立情感关系,是否可以绕开异性恋的规范去创造一种建立在更科学的性观念之下的生活方式?

3、个体能通过什么方式,改善自己的处境?个体又能通过什么方式对其他的同性恋者有所帮助,甚至对群体处境的改善都有帮助?

4、如何对群体内的个人进行有效的性教育及性安全教育,安全套的使用与普及上存在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6、LGBT群体内部该如何理性看待彼此存在的天然差异?当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该持有什么样的处理原则?需不需要这样的原则?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达成一定的共识,在我看来,寻求认同的目的是非常困难的。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什么呢?于是人就会探索和思考。哲学、伦理学、艺术学、文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甚至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等等。我们能否从不同学说的角度开掘或者创造出一个属于同性恋者自身的文化?是否应该展开关于我们自身探讨的各类学习培训或者心理疗伤?诚然,这些探索,这些思考,不能直接的让人获得幸福。但是,这些都会影响一个人。内在的问题如果解决了,对自己,甚至对他人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外部社会的问题,思考清楚了,也可以对社会产生影响。 至于从哪个角度入手,每一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天分、教育、和投入的精力不同,当然也会有所不同。或者说,每一个人面对的问题不同,解决方式也会不同。

蔡康永说,凡有边界的,即是监狱,人生是监狱。曼德利施塔姆写道:我被赋予了躯体,我有何作为,面对这唯一的属于我的躯体?……我既是花匠,我也是一朵花,世界的监狱中,我不是孤身一人. 世界的监狱中,我不是孤身一人。即使暂时找不到问题的解决之道,但是启迪总会有的。更重要的是:你知道,在遥远的彼处,有一个人,在那样生活,那样呼吸。这就是一种安慰。

就现实的人生来讲,我们存在的地方,无非世俗烟火之处,与内心的孤独岛屿。两者究竟是被隔绝还是可以彼此互通?如果我们不再仅仅执着于肌肉健身或者仪表修饰等外在的表象,如果我们肯多用一点时间去关照自己的内在,也许就会发现更多有价值更重要的东西。青春终有一天不再,爱人也许会在某个时间离去,陪伴人的最真实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心。

2019年8月1日修改稿完成于乌兰巴托

可可
2024-07-22 02:29:20

1997年7月23日,同性恋者安德鲁·库南安饮弹自尽。

此前,他已经因连续杀害五人而被警方通缉。躲在一个船屋,食物短缺,以至于开始吃狗粮,还被船屋主人发现了……一切都显示了他的穷途末路。

死,成了他唯一的选择。是被别人杀死?还是自杀?

最后他选择了自杀。

历史上的安德鲁·库南安

美剧《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就讲述了安德鲁·库南安的犯罪故事。

在安德鲁自杀前,警方找到了他在迈阿密海滩结识的gay友罗尼。

两人不过短暂交往,然而罗尼在警局的那番话却叫人深思——

知道事实是什么吗?就是他变成了个恶心的人之前,你就已经觉得他恶心了。你太习惯我们隐藏在阴影里,我们大部分人也甘愿如此,我这样的人只会渐渐消失,我们病了也没人在乎。但安德鲁很虚荣,他想要你们了解他的痛苦,他想要你们听到,他想要你们了解生来就是个谎言是什么感觉?安德鲁才没有躲起来,他想被人看到。

安德鲁之前杀人全然没有被警方重视。哪怕犯罪现场并没有被刻意掩盖,他也都成功逃之夭夭。“因为他杀了几个默默无闻的同性恋”。

同志之死,无人在乎。

有好几次,安德鲁差点就被警方抓住了。比如有次他以约炮之名虐待并敲诈一个宾馆的客人。客人想打电话报警,然而电话通了,客人又挂掉了,他看到了自己手上的婚戒。

他们都有一个不能被见光的身份。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中的安德鲁

直到安德鲁枪杀了名人范思哲,警方才布置了天罗地网追捕他。

范思哲曾是安德鲁总和别人谈及的一个人,是他心中的一道光,是很多同志心中的一道光,“我们都想象,那么有权,有钱是什么感觉?哪怕你是同性恋也没有关系。”

当然不会完全没有关系。范思哲当年决定要接受采访,公开自己的同志身份,也曾被他最爱的妹妹力阻,要他为公司的利益着想。

你奋斗,你努力,你得到,然后所有的得到却成为你的顾虑和阻碍。你努力,你奋斗,你去爱,结果你爱的人可能却是最先伤害你的人。

在范思哲去世后,他的妹妹多娜泰拉全盘接手了他的时尚帝国。范思哲家族一直否认范思哲与安德鲁相识,而那次谋杀,就是一次谋杀。

詹尼·范思哲,《时代周刊》封面

直到今年《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播出,范思哲家族还发表声明称:“对于这部与詹尼·范思哲先生死亡相关的电视剧,范思哲家族与之没有任何联系,更没有授权拍摄。由于范思哲家族并没有授权出版原作书籍,所以这部剧本根据原著改编的电视剧应当被视作为虚构作品。”

不过剧集制作方立刻回应:“原创剧《美国犯罪故事》第一季‘公众与O.J.辛普森的对决’就改编自杰弗里·图宾创作的非虚构类畅销书《逃离人生》(The Run of His Life)。第二季‘刺杀范思哲’是根据莫琳·奥尔特经过深入研究和考证而撰写的非虚构类畅销书《粗俗的恩惠》(1999年)改编。这本作品里推究了安德鲁·库南安的日常生活和连续犯罪的事实。我们支持奥尔特女士的细致报道。

这才是回应,理直气壮,毫不回避,没有矫饰,你说“虚构”,我就说“非虚构”。本来嘛,他们那么害怕,这也害怕,那也害怕,我们为什么还要害怕他们?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中的杰夫在军队里曾试图自杀

安德鲁杀害的第一个同志杰夫曾是一名海军军官。

1993年,在总统克林顿任期内,美国国会通过了对美国军队同性恋军人的“不问,不说”(Dont Ask,Dont Tell)政策。即允许同性恋者在军中服役,但禁止询问和公开同性恋取向。也就是他们要用你,但并不承认你。于是自1994年至2010年,有1.3万名军人因公开同性恋身份被开除。这项政策直到奥巴马上任后才被废除。

杰夫就是这1.3万名军人之一。

他勇敢救了一名被战友虐待的同性恋军人,勇敢接受了记者关于军中同性恋生存状态的采访,在安德鲁的支持下勇敢出柜……

然而在没有任何社会保障下的勇敢,注定是螳臂当车,注定是自我牺牲。

勇敢做自己后的杰夫仿佛拥有了多彩的人生。然而另一方面,他被军中开除,一辈子穿军装的梦想就此破灭。而且就算全世界都知道了他的身份,但他依旧不敢让家人知道。你注定有两个平行的世界不能共存,你必须分裂,虚假,痛苦。杰夫不知道这样支离破碎的人生到底是为什么?到底该走向何方?于是他后来甚至移恨让他勇敢做自己的安德鲁。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中安德鲁枪杀大卫之后

第二个被安德鲁杀害的同志大卫是他的爱人。

大卫倒是在认识安德鲁之前就向家人出柜,但也是一直等到大学,等到自己被学校授予“总统奖”的时候,他终于鼓足勇气向父亲出柜,“Good news,bad news.”总要有个好消息,才敢说出坏消息。虽然他可能也并不知道为什么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就是一个坏消息呢?

大卫父亲说:“我不会骗你说,这没有影响,你知道我的信仰。或许这不是你想听到的,或许你想听我说我不介意,但我说不出口。我能说的是,我爱你胜过爱我自己的生命。”杰夫潸然泪下。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中的安东尼奥和范思哲

范思哲去世后,妹妹多娜泰拉开始疏远陪伴范思哲多年的同性恋人安东尼奥·达米科,甚至连范思哲生前给他安排的房产也要收回。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最后安东尼奥曾试图自杀——谁能料到呢?杀害范思哲,和陪伴范思哲的人最后都想要自杀了此残生——但险险获救了。

他幸运地一直活到了今天。剧中扮演他的瑞奇·马丁在出演前还曾电话他,并得到了安东尼奥的帮助和肯定。

当然,如今的安东尼奥早已经被范思哲家族忘却了。不过我倒宁愿他被更多的人忘却,不要被传奇绑架。就像唐鹤德一样。

斯人已逝,活着的人不应该再受凌迟。曾经深爱过,然而也要开始属于自己的新的爱情,新的生活。

瑞奇·马丁和男友已经订婚

扮演安东尼奥的瑞奇·马丁本人也是一名同志。

2010年3月,瑞奇·马丁通过官方网站公布了自己是同性恋的消息。随后,无数人涌入网站给他留言打气,时代终于不同了,人们纷纷支持他。瑞奇感动回应:“我很好!我比过去更坚强!我感受到你们的爱了。”

这次出演《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他说:“当然,我之前可能没办法接演。因为没有准备好演出这样的角色。我的成就、生活遭遇、喜忧、挫折与不确定感、害怕失去事业等感受,因为我是同性恋是不争的事实,并且世界上许多男男女女也有同样的挣扎,并且目前还在经历。这让我很有挫折感,这也是为什么当瑞恩(《美国犯罪故事》导演瑞恩·墨菲)告诉我这部剧、以及这对爱侣所经历的所有不公平的事情后,我对瑞恩说我必须参与。

瑞奇·马丁说:“个人原因让我必须加入进来,我必须替世上诸多无法感受我现在的满足感的人发声。

第一季时的《威尔和格蕾丝》

1998年9月21日,就在范思哲被刺杀,安德鲁饮弹自尽的第二年,美国NBC推出了同志题材情景喜剧——《威尔和格蕾丝》。

虽然这部剧重点是讲述同志和女闺密的友情,但在一开始也遭到了很多保守人士的抵制。

从1998年到2006年,《威尔和格蕾丝》一共播出八季,获得了16次艾美奖。然而它更大的意义在于,是“美国首部由有线电视播出的引入同志题材的情景喜剧”。

1999年2月,当英国版的《同志亦凡人》播出并大受欢迎后,美国收费电视台showtime决定改编翻拍。美剧《同志亦凡人》2000年推出。之后又有了《摩登家庭》《新常态》《寻》《出柜家族》《当我们崛起时》《拉字至上》《狩猎季节》《分手后》……更可贵的是,这些剧涉及到同志生存的方方面面,人权的斗争,同志家庭,同志子女,同志养老,甚至同妻、毒品、性、艾滋病……

只有全然不避讳,不否认,不丑化,且也不美化,才能让大家知道,同性恋者也只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是我们身边每一个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普通人。

2012年,在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开表示支持同性婚姻前,当时的美国副总统拜登曾在接受采访时大赞《威尔和格蕾丝》,“对于美国人民的同性教育方面,《威尔和格蕾丝》的功劳无人能及。

《威尔和格蕾丝》第九季回归

2017年,就在《威尔和格蕾丝》终结十一年后,NBC宣布重启。《威尔和格蕾丝》第九季播出,演员悉数回归,并且第十季也已被续订。

在重启的第一集,就是针对新总统特朗普的各种讽刺和搞笑,因为特朗普曾准备下令签署削弱对同性恋及跨性别保护的命令。从而推翻前任总统奥巴马所承认的保护LGBTQIA+族群的行政命令。好在最后被特朗普女儿、女婿给拦下来了,才没有开倒车。

《威尔和格蕾丝》第九季第一集剧照

多年后再看重启的《威尔和格蕾丝》,演员们的老去是自然不可逆的,然而可贵的是四位主角:两个gay,两个直女,依旧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并且哪怕很多的笑点都是关于他们变老,头发变少,身材变糟,但两个gay依旧没有失去对美好爱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有个情节是威尔和某一前任在多年之后又重新联系上,仿佛旧情复燃。威尔很开心,然而下一秒,事实就证明那个前任只是来威尔这里谋取钱财。

张爱玲的《金锁记》中,曹七巧后来再见姜季泽。那时她痨病老公终于死了,她离开婆家居住,以为小叔姜季泽是来续未了缘,结果却是来谋划她的钱财。她突然之间就心死如灰:“七巧虽是笑吟吟的,嘴里发干,上嘴唇黏在牙仁上,放不下来。”这是她被困黄金枷锁的重要一步。

好在威尔没有变成曹七巧,因为下一幕,他的好基友杰克就出来了,威尔靠在了他的肩上。好在威尔还有他,威尔还有格蕾丝。

好在这部剧集中,终于没有同志死去。

2018年,就在这两天,就在我正看《威尔和格蕾丝》第九季第十三集时,突然就看不了了。

显示剧集不见了。

然后有朋友给我发来了“微博社区公告”,公告中称,微博根据《网络安全法》要对一批内容进行集中清理。

“本次行动主要的清查对象包括:1、涉黄的、宣扬血腥暴力、同性恋题材的漫画及图文短视频内容……”

当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针对同性恋的“净网”行动了。

因为这个国家没有同性恋啊。

就在今天,就在这里,同志集体死亡。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