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 [playlist:linkad target=_self src=https://www.bns120.cn&srcPlay=ji_c&name=黑水]
- [playlist:linkad target=_self src=https://www.bns120.cn&srcPlay=ji_c&name=黑水]
最近更新
热门推荐
No.38 追求真相和正义的孤胆英雄
目前这个光景,门是不敢出了,但电影该看还是要看。本周由观影团推选的周限定电影《黑水》也是一个直刺社会现实的诚意佳作,影片讲述了马克叔扮演的律师Rob Bilott单枪匹马对阵美国最大的化学集团——杜邦集团的故事。电影改编自一篇《纽约时报》的报道(原文:The Lawyer Who Became DuPont’s Worst Nightmare 作者: Nathaniel Rich),上映后收获了不少好评,目前豆瓣8.3,烂番茄89%新鲜度。现在话不多说,看看观影团小伙伴们对这个新片如何评价吧。
本周周限定共有25人参加,平均分为6.6分。
震撼人心的事实真相
这个电影改编的真实事件就有足够的震慑力。一名律师为何只身对抗一个化学工业巨头?因为总得有人去抗争, 每个民众都应该有得知真相的权利。之所以死磕杜邦,是因为PFOA,这是一种曾经广泛应用在包括不粘锅在内的许多日用品里的合成化学品。杜邦公司早在六七十年代就知道了PFOA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会造成危害,但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一直对此进行隐瞒,刻意误导公众和美国的监管机构,甚至还随意丢弃含有PFOA的工业垃圾,对美国不少城市的地下水系统造成了污染。
直到1999年,这名律师因为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其中的材料,随后在16年的时间里和杜邦打官司,才让这一切大白于天下,让公众知道了PFOA的危害,也让世人看清了杜邦的贪婪与丑恶。目前各国都已经限制了PFOA的使用。电影曾经充当着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目击者、记录者和见证者,看到《黑水》《聚焦》《华盛顿邮报》后,我想现在还是有人在重视电影见证和记录的意义的。(部分文字来自 的短评)
:8/10 总得有人去抗争,与巨大的利益集团抗争,与雄厚的权势抗争,与不为人知的神秘幕后抗争。
8/10 一潭黑水投入大石必定泛起涟漪,可混浊不堪的水面却将结果推向未知。20年的接力赛跑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体制中无形的高墙却将终点掩盖而去。影片以独有稳当的视角进行阐述,其中夹带几许阴谋论的调调值得玩味,实则是个体代表集体发声,冲破并完善体制本身的壮举。
: 8/10 文本从本质上与《聚焦》有些许异曲同工之妙,但其深处又未像前者那般细致入微又抽丝剥茧,与其说是揭露真相史,不如说是自我捍卫的心灵史。沉着又的清透微光色调,湛蓝中夹杂着细微冷意。亦如人物细致入微的内心刻画,浅淡窥见一斑却尽显清晰、分明。清亮的配乐下阴郁与邃然逐丝逐缕渗透、牵引。看尽时间流逝,看尽世间真相,受尽冷眼质疑。依旧用着那副早已千疮百孔的身躯,那个疲乏的姿态,向世间掷出足以振聋发聩的声音...
8/10 自由是什么?只能墙沿欢笑罢了。
8/10 社会良心题材,对标《聚焦》。绝对不是所谓「工整」的平庸之作,影片的力道可以化骨。主角几十年的精力损耗才换来一点点成功和补偿,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正义,还有能站出来能担大事的勇气和决心,真正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电影的价值和意义有一部分就体现在反映现实境况、彰显社会责任上,《黑水》是一部佳作
8/10 他们想让我们认为 体制会保护我们 但那就是个谎言 是我们保护我们自己 没有别人 作为一名河流水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 看的真的挺揪心的 尤其再加上最近这个疫情的社会背景 好不容易在质疑中七年等来了报告 杜邦的一句反悔付之东流 挺绝望的 好在最后一口气3000多桩慢慢算 还算好了一点 唉。
8/10 现实意义大于电影本身。电影曾经充当着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目击者、记录者和见证者,看到《黑水》《聚焦》《华盛顿邮报》后,我想现在还是有人在重视电影见证和记录的意义的。
8/10 这TM才是现实主义,在国内看到这种以一己之力对抗庞然大物的电影大概是永远不可能。整体拍得很工整,从事情的揭露到调查再到诉讼,故事有条不紊地展开。整体的色调是偏暗的,中间低沉的配乐也让电影显得压抑。反高潮的处理也值得称道 ,并不是那种所谓皆大欢喜而是有着工作的枯燥和个人的痛苦。最触目惊心的应该是最后,C8已经存在于地球上99%的人体内......与我而已,我永远钦佩那些秉持着公平正义与良心的人,然而在中..国,这样的人大概是404吧。
: 8/10 我们无数次的探头寻找so called正义,在漫长的等待中,谁是赢家?黑色的水,化学污染,强权和金钱,层层无法剥离的阴霾。沉稳冷静地叙述着体制无法拯救的苦难。人物塑造上却是如此无力了。
7/10 说起个人对抗体制这类题材,韩国和美国涉及的最多,强弱对立的悲壮感的极力渲染,很容易打动观众。然而本片貌似并没有刻意渲染这种情绪,而是去展现个人在对抗体制过程给身边亲近的人带来的诸多困境与冷落,这一点很不错。当一个人选择为理想、正义、天下而奋不顾身时,他内心斗志或者是执念至少可以抚慰他,但他的亲人却要被动性的承受太多苦痛。英雄可敬,但英雄背后的人更伟大。
7/10 当下时机看这部片子感受颇深。“既然干了,我就干到底”罗伯特这股锲而不舍的劲儿令人钦佩,“为众人抱薪者”——顶住压力公然向大公司挑战,值得一部电影铭记。 全片近八成的画面充斥着冷峻阴郁的蓝色调。导演采用大量的主观镜头停留于报纸、书页、照片、屏幕,去体现罗伯特调查取证收集线索的复杂和艰难。时间跨度很大,气氛沉闷又有压迫感,社会这滩黑水才是真的深不见底。片尾的一串串数字触目惊心。
同时本片也有强大的班底保驾护航。首先,出品公司Participant Media,制作了不少颁奖季的冲奥片,主打社会性强的现实题材影片,如颁奖季大热的《美国工厂》《绿皮书》《华盛顿邮报》等,而主演马克鲁法洛与安妮海瑟薇还有男配提姆罗宾斯,都是一等一的演技实力派。特别是马克叔这次的发挥,非常扎实稳重。
9/10 印象最深刻的是Rob在车里颤颤巍巍插钥匙发动汽车,重压下处在奔溃边缘的氛围令人窒息。全片都笼罩着一股阴郁的气息,即使结局正义得到伸张时总算喘了口气,字幕又冰冷的弹出了“据研究,99%的生物体内都含有特氟龙,包括人类”。再作妖下去人类还有几年命数哦…… ”
8/10 以一己之力对抗一家巨头产业乃至整个政府,需要多少勇气和毅力?又需要多久的等待多大的牺牲?题材其实并不陌生,整体拍得也很平很严肃,但得益于Todd Haynes的出色功力,整部片的节奏都非常稳、故事线也清晰,虽时长两小时有余却并不显冗长,而那种压抑与震惊感又是随着故事不断发展逐渐渗透着的,很敢拍也的确拍的很好。马克叔还是呆呆的,安妮大概算是正常发挥(波浪长发还是美到我昏厥啊呜呜呜),以及一度对影片中事件的真实性存疑,没想到居然真的是以真事为基础?太细思极恐了。
7/10 黑水,四颗星。“他甘愿为了一个需要他帮助的陌生人冒着所有的风险”改编自真实事件,被主角坚持不懈的努力感动。面对这些巨头,几乎不可能取胜,政府已经被操控了,一直是我们自己在保护自己,看看现在的社会吧,太真实了。欣慰的是依然有人在伸张正义,默默前行。
7/10 还是一个常规对抗体制的故事。对人物的刻画好,主角从不愿意做到想见好就收再到持续致力,人物变化清晰,在无畏背后有脆弱,愤怒背后还有不甘。故事四平八稳,社会意义大于剧情吸引力。
7/10 有点闷 故事节奏过慢 像一部纪录片 马克叔饰演的人物以微薄之力对付一家庞大的公司实在钦佩 意味着要面临着许多许多的牺牲 p.s.安妮女神的戏份也太少了!长发还是很美!
真实归真实,但真的拍的一般
而观影团内另一种声音则认为事件真实归真实,震撼归震撼,但是从电影层面而言,问题还是非常多的,首先是克制冷静的风格下叙事没有亮点,节奏也偏慢偏闷,拍的太像纪录片。人物塑造上过度的突出主人公一人,把马克叔自己的角色塑造的非常出色,但其他配角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引用 的一句短评就是“导演也没像他的成名作《卡罗尔》那般去多方面挖掘人物的内心戏,以至于安妮海瑟薇等人的角色与路人无二。”
5.5/10 全片节奏就像弗吉尼亚的那滩黑水死气沉沉,所有的戏剧性被看似沉稳实则空洞的叙事屠戮了。Robert作为主角则从头到尾都像木偶一样机械般无知觉地左支右绌,真正称得上危机的事件只有结尾处所谓托拉斯对于个人权益的抹杀,然而这难道不理所应当作为全片贯彻始终的主题,而非刻意编排成反转似的强权的反扑吗?所有共情在如此流水账的演绎下变得毫无可能,力求纪录片式的展现却缺失了观众得知真相的震感,早早地将杜邦公司的罪行和盘托出,余下一场场的庭审和质问戏乏味且毫无悬念,传递出的胶着感源于剧作上做作的原地踏步,弗吉尼亚阴郁的气质也仅仅停留在前半段不再流动。
6.5/10 作为托德海因斯的电影,未免太一般了,细腻的感情也丢了,最后只剩空洞的故事和事实,此类电影和韩国那一套未免太过相似。 海因斯向来可以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像《天鹅绒金矿》把大的时代音乐映射在小的人物身上,暗流涌动,狂野无比。《卡罗尔》和《远离天堂》对感情的细腻拿捏都是恰到好处,后者更是能融汇多个问题,并相得益彰,实在是强。但是这部电影,我们除了看到纪实,就没有别的了,有个别几处镜头相当有趣,以及马克叔抖手的诸多小细节,除此之外,言无他物,这也许是这类电影的通性吧。
7/10 冲这个真实事件给三星,没想到是个聚焦2.0,聚焦我就没太大兴趣,这个也是同理,这题材也就国外能做了,国内?呵呵。
r: 7/10 这部电影可能在拍的时候导演根本就没想太多,没有花哨的手法,他只想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让我们跟随Rob这个律师一步步探索真相,坚守真相,以一人对抗杜邦这个利益集团,乃至背后的体制。马克叔的表演一如既往地扎实稳重,安妮依然漂亮。但是简单的单一时间线和过分突出的单一主角也确实难入颁奖季的法眼,节奏也偏闷偏慢,有些遗憾。
: 6/10 叙事风格稳健,对时间线的重视超过了故事本身,所以在中后期的叙事上力度显得不太够,稍微有点拖沓。追击真相这个事件本身就很具有说服力,能够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到真相大白于世也确实不容易。马克鲁法洛的表现也是中规中矩,但是话说回来,表演没有十几年前演《救赎之路》那般相对出彩,导演也没像他的成名作《卡罗尔》那般去多方面挖掘人物的内心戏,以至于安妮海瑟薇等人的角色与路人无二。
: 6/10 Participant的这种片子看多了多少会有点麻木啊,经典老套的大情节设计,一切都为了核心服务。相对于其他几部角色塑造又少,整体太过于规整,完全就是冲着颁奖季而拍的电影,感觉拍成纪录片会更好一点,多一星给社会意义。
4/10 电影的社会现实性比电影本身更具意义。
仅打分:7/10 : 8/10
本期的周限定观影大致就到这里了,祝各位友邻身体健康,多看好片。
附:
识时务的人适应社会。不识时务的人坚持试着让世界适应自己。因此,所有的进步,都有赖于那不识时务的人 -- 萧伯纳
有人说一个人在其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的选择,足以刻画他的个性全部。从1998案件肇始到如今,已是二十一年。二十一年,对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职业生涯的2/3。影片中每个人物都面临许许多多艰难的抉择,而这一个一个抉择,组成了一整条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线。
1. 非主流的律师
你可以说Bilott是个非主流律师,也可以说他是个离经叛道者。细心的观众会发现,Bilott在大多数精英荟萃的社交场合,都多少有些显得格格不入。他略微有些佝偻着背,言语相对迟缓,神态略显木讷,怎么看都不像是个为大企业辩护的慷慨陈词的律师。在不同场合的晚宴上,他总是显得略微拘束,仿佛总与这个白人主导的资本世界带有隔阂。
这固然和他的经历有关。他的父亲是个空军上校,因此他从小就被迫跟随父亲四处辗转,直到碰到TAFT律所的Terp和他的妻子Sarah。他毕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法学院。大家如果了解美国的法学体系,或许知道,要找到最好的工作,往往需要进入所谓的T14(前十四位)。事实上如果想要拿到法学领域最好的工作岗位,即企业律师(Coroprate Lawyer),可能需要前六位的学校才有可能。这就是精英社会的阶层观念,而俄亥俄州立大学显然不在其中。因此Bilott从OSU毕业以后只找到一个环境法的律师职位。值得一提的是,Bilott在最初加入TAFT律所时并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我的家庭告诉我,大律所机会多,所以我想利用这个我能找到的最好的职业机会。”
2. 自杀式的选择
Bilott加入TAFT的时候,合伙人/老板 Terp 对他的评价是,“Bilott是个特别出众的律师:非常聪明,充满活力,顽强,研究做得非常非常彻底”。这点在影片中无疑得到验证。当杜邦为了刁难他,将半个世纪的相关资料都送到了TAFT的地下室,他不是被巨量信息所征服,而是开始有条不紊地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归档。这正是一个优秀律师的素养体现。然而职业能力与是否能够跻身顶级精英阶层觥筹交错,似不必然。
黑水非常打动我的一点,在于他所塑造的诸多冲突,不仅是人物关系层面的冲突,更是人物内心的冲突。当西弗吉尼亚的农场主Tennant找到Bilott时,Bilott的职业生涯其实已经被写好了。Tennant的农场在短短几年内死了190头牛。在这之前,Tennant因为身体不适而又缺钱,所以卖了自己的66公顷土地给化工巨头杜邦公司。杜邦公司随后把这些土地当作很好的垃圾堆放地,主要处理一种叫做PFOA的有害化工原料。这类原料从上游流入Tennant家中,牛因此死亡,且器官和牙齿呈现异状,Tennant本人也被诊断患有癌症。他知道整个小镇都被杜邦买通了,无法寻找当地律师,又熟悉Bilott的祖母,知道她的孙子是个不错的律师,所以找到了Bilott。
于是,刚升任合伙人的Bilott,必须面临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他内心知道,当初自己学环境法,是因为他觉得“环境法看起来会对社会有真是可见的影响力,是你可以通过践行来改变些什么的”,他拿到这个案子的时候,听到Tennant浓重的阿帕拉契亚口音(他的祖母也有类似口音),就知道“我应该帮他,因为我感觉这是正确的事”。他要做出的决定非常艰难,因为如果他选择放弃Tennant,他的良心将会受一辈子的谴责;如果他选择帮助Tennant,那么他将不可能再获得任何其他化工公司给他的单子。这点非常严峻。所以当他一开始起诉杜邦的时候,杜邦内部的律师Ripley在电话里特地说了一句,“我原谅你”,原因是假如Ripley选择与Bilott公然开撕,Bilott这辈子作为企业环境领域辩护律师的职业生涯就算是结束了。尽管这个选择在电影中看起来水到渠成,但主人公内心的煎熬以及Bilott脸上忧虑的神色,是需要观众去细细品味的。
这件事对于农场主Tennant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小镇上的人因为杜邦而有了好的工作,他们憎恨Tennant曝光雇主可疑的行径,甚至连餐馆的服务员都不愿意搭理Tennant。Tennant走投无路,成了小镇上的孤家寡人,连续换了四个教堂,每到一个教堂都要被人白眼。后来事实证明,对杜邦的调查展开后,杜邦不得不裁撤了部分员工,“失业厅”门口排起了队伍。Tennant为了伸张自己的权力和正义,无疑对某些和他社会阶层相仿的无辜的既得利益者造成了伤害。社会领域的问题千丝万缕,正是因为有太多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而这些利益相关者很多时候诉求又是相违背的。有时你坚持的原则,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种不公和伤害。社会领域的研究者们用了很多经历和笔墨去刻画如何思考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然而最终能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世事难是非黑即白,往往要在灰色地带寻找一种平衡”。
从某种程度上说,Bilott和Tennant是同病相怜的,他们都与身边的社会多少有些脱节,有些格格不入,也有些特立独行。他们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都是“自杀性”的,一个杀死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开始案件之后,Bilott再也没有能为律所带来化工行业的客户,对杜邦的诉讼成功成了他二十年来唯一的追求),一个杀死了自己的社交生活。Tennant在教堂的最后一排参加礼拜,唱不出圣歌;Bilott在教堂的第一排参加礼拜,同样唱不出圣歌。一个是高中毕业文凭,一个是法学博士,然而在生活的某一个节点,他们都发现,正义靠不住,联邦政府靠不住,看似公平的司法体系靠不住,耶稣基督大概更靠不住 -- 为了他们自己的声音,能靠得住的,只有他们自己。
3. 勇敢与正义很柔软
影片中另一个让我感到敬慕的人是Terp。Terp是Bilott的老板,一直暗中支持Bilott对杜邦的控诉。在一次内部合伙人会议中,最年轻的黑人合伙人滔滔不绝,陈述自己为什么认为律所不应该招惹自己的潜在客户,Terp拍案而起,说道,正是律师们放弃了自己的节操与尊严,才导致美国民众对律师这个行业如此没有信心,并宣布对杜邦开战。
笔者自己本科的时候曾经很想做律师,因此加入了北美最大的法学兄弟会,PAD(Phi Alpha Delta)。作为唯一的亚洲人(事实上是唯一的非英语母语者),我常能体会到Bilott的那种“局外人”的感受。有一次吃饭,大家聊到为什么想做律师,满桌的人都说是为了钱,R也如此说。我和R关系很好,颇为诧异,因为我一直觉得他有些不同的理想。R反问我,那你是为什么要读法学博士呢?我说,我是为了正义(Justice)。满桌的人都笑了。R后来去了耶鲁法学院,毕业之后在名所Cleary Gottlieb Steen & Hamilton工作,他无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从这个小事例中,我们也可以窥见美国法律精英阶层中的主流思想。
Terp身处这样一个阶层之中,他面临的选择困境,不比Bilott的小。一方面他是公司的大合伙人,不可能不管公司的盈利和Bilott的行为对公司客户造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他骨子里有正义感,觉得Bilott做得是对的,因此想要支持他。所以当大规模抽血实验之后,化验结果迟迟下不来时,他不得不通过克扣Bilott的工资的形式,一方面对他施压,一方面平衡公司支出。资本主义社会,没有管理者可以对现金流表说 NO,勇敢和正义,真的很柔软。
4. 不是输家
比起前面三个男人的选择,或许Sarah的选择才是最困难的。她当初选择放弃自己的事业做家庭主妇,是因为Bilott升职,工资很高,她觉得自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照顾孩子上面。但当案子迟迟未决,Bilott工资四次被扣,三个孩子上学的经费都不一定有了的时候,她终于对丈夫爆发了。她理解这个案子对丈夫的重要性,可是作为母亲,她也不能对孩子们的未来坐视不管。
当她和Terp一同对丈夫施压导致Bilott因为轻度中风被送进医院后,她突然觉醒了,明白了丈夫所追求一切的重要性。当她一字一句地与Terp针锋相对时,她对丈夫的爱和她对丈夫事业的支持超过了她生命中其余的一切,“请不要让他觉得他失败了。他绝不是一个失败者!” 那一幕,安妮海瑟薇如此入戏,让我心中荡漾着感动,一波一波,向外扩去。她或许意识到,她和Terp对Bilott精神上的支持,是Bilott活下去继续奋战的最终能量源泉。
5. 寡头势力与无尽战争
Bilott成功搜集了69,000个血液样本,实现了现代流行病学最大样本的组建,并通过一个科学家小组确定无误地建立了PFOA与 肾癌,睾丸癌,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疾病,高胆固醇血症,以及妊娠高血压 六种重疾的关系后,观众们大多都会觉得可以松一口气了。然而由于PFOA是环境保护署(EPA)下非受管制的化学品(Non-regulated chemicals),杜邦得以利用法律的空子,全部翻盘,否认一切科学实验证明,并拒绝科学小组研究的合理性。这就是寡头格局带来的后果。“政府被捕获了(Captive Government)”,Bilott在一家中国餐馆外绝望地与妻子Sarah对望着,无情的世界冷眼旁观。
充满韧性的Bilott决定与杜邦抗争到底,而杜邦一开始也采取了80年代美国烟草行业的应对措施,即一个一个案件审,拖延时间。因为有3500个案件,如果按照一年4-5个案子的速度来赔偿,需要700-900年才能把案件审理完毕。法官开庭问了一句,“你还在呀",Bilott转转脖子,精神抖擞地说,“法官大人,是的,我还在”。这令人感动的一幕,无疑是影片的点睛之笔。
这里补充一下:后续的故事是,杜邦用6亿多美金平息了这个案子,作为3500多个受害人的赔偿。这个结局或许比烟草行业的拖延战术好一些。随后杜邦和道合并,将化工产业部门作为子公司分拆了出去,变成了现在的科慕公司(Chemour)。在影片中,Terp对杜邦宣战时提到,“我们把公司看作法人,当这个人越界了,我们就要惩罚他”,通过这句话,影片将杜邦人格化了。当这个被人格化了的厚颜无耻的杜邦,通过资本市场惯用的手法,将“有毒资产”打包到一个新的公司,以新的名号改头换面出现,并在分拆协议中将所有未来可能需要清偿相应赔付的责任都归于这个公司后,每当与PFOA相关的新闻再次出现,科慕的股价都会应声下跌。今年5月,科慕终于忍不住了,开始和自己曾经的“母体”打官司。看来杜邦这个“法人”还真是不招人喜欢啊。
结语:
在《论职责》(On Duties)一书中,西塞罗(Cicero)提到了一个海格力斯的比喻(Fable of Hercules)。海格力斯在两条分叉的道路前必须做一个选择。他可以选择Virtue,也可以选择Pleasure。拉丁文中这两个词的现实翻译为延迟享受(Delayed Gratification)和即时享受(Instant Gratification),海格力斯选择了延迟享受(Virtue),作为他必将经历的十二大磨难之一。
对于很多人(比如本剧中的Tennant)来说,享受本就是个太过奢侈的词汇,无论是即时的,还是延迟的。剧中的主人公Bilott则选择了Virtue,放弃了升任合伙人能给他带来的巨大当下财富和名誉,而将人们生命和正义的重要性高置头顶。他与化工企业中的哥利赛(Goliath)巨人的较量,一开始,便好似没有终结一般令人绝望。Bilott还在谱写历史,化工企业们还在通过联袂抵制的方式负隅顽抗,而我们的身体里,或许会因为Bilott的努力,少积累一些永不降解的化学物质 -- 又或许不会。
但我想说:Bilott,我敬佩你。Bilott,我为你喝彩,为你加油。
首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好电影,作为一名业余化学爱好者的我,观影体验是很不错的。
正是因为有一点化学基础的我,观影后明显感觉到了不对劲。那就是这部电影刻意地混淆了特氟龙和PFOA的区别,以至于误导了很多观众,结果是很明显的,就连被豆瓣顶到榜首的科普贴对特氟龙的认识都是错误的混淆!!!!
特氟龙是高分子聚合物,本身是无毒的(绝大部分高分子化合物人体是吸收不了的,包括高分子营养物,所以不要相信那些补充蛋白的广告),这个世界还没有堕落到让一种电影中体现的剧毒物在现实中如此普遍的使用,我们家家户户都在使用的特氟龙不粘锅大多数是不会让胎儿畸形的。
有毒的是生产特氟龙的过程中用到了一种分散剂--PFOA(全氟辛酸胺)或者叫C8, 这种东西不是杜邦发明的,是3M发明的。是杜邦向3M采购的PFOA,而3M也告知过杜邦PFOA的毒性。(补充一下这段科学,特氟龙在合成过程中会产生极高的热量甚至有爆炸的风险,最好的方法是在水中合成以及时冷却,但氟化物原料又有很好的驱水性,使得它不能很好的分布在水中,这样就需要一种亲水亲氟化物的分散剂。然后,已经因为安全问题被废弃的3M家的PFOA就重新找到了用武之地)。
另外,杜邦公司多年来一直强调他们生产的特氟龙成品已经过滤掉了PFOA. 我觉得这应该不会有假,因为世界上有上万亿件特氟龙制品,世界各国都有权威检测机构,你要是情愿花钱也可以把你家的不粘锅拿去检测,要是有超标,杜邦公司早就被打脸了!
但我不是说杜邦是无罪的,杜邦错就错在没有有效处理PFOA废料,导致工业污染坑害了当地居民和生产工人。事实上的诉讼案针对的是工业废料污染伤害居民,如果杜邦明知道特氟龙有毒,还把他送进家家户户的厨房,美国ZF还偏护他这种灭绝人类的行为,各国监管今天还在放任不粘锅,那我严重怀疑各国监管人员是不是外星人派的卧底!
回头看一下电影,推敲台词,不难看出编剧明显是知道这个区别的,甚至引入了3M公司的梗。可是电影还是刻意去混淆特氟龙和C8的概念,以至于非专业的观影群众很多都以为有毒的,致畸的,致癌的是特氟龙,搞得回家纠结该不该扔掉厨具了,弄不好要闹出家庭矛盾。
电影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觉得很可能是想加强震惊的效果,让我们每个人都感觉到是受影响的一份子,加大电影的推广性,因为如果只是局部的污染案件,民众的关注性肯定不会太高。
电影的立意本身是很好的,刻画颂扬了一些敢于为弱势群体挑战高度权威的政商结合体。他们确实是值得赞赏的,可是为了增强电影的观赏性和推广度去刻意地扭曲和混淆科学事实,那就不应该了,正如电影里批评杜邦的那样—“cross line”,越界了!!
最后,根据观影后的一些资料搜集,大体可以科普安利一下大家。由于PFOA是曾经是生产特氟龙的助剂,成品里面可能也会有微量残留,所以买厨房用品一定要买大品牌的,不要贪小便宜。大公司的提纯工艺和检验标准至少比小公司靠谱,而且现在已经有PFOA替代助剂了,大公司一般会走在行业技术的前列,小企业就难说了。
对于PFOA的警惕,国内目前都没有开始针对,就连PFOA和PFOS都没有专用的海关代码,原材料包装也不会做危险物警示,很难想象生产使用他的工厂是如何防止污染的,基于国内的工业管理现状,这才是真正值得广大人民担忧的。
但愿,电影立意的精神能影响到我们更加多的去保护自己,去影响ZF管制工业污染。
至于家里那口锅,不要过于纠结了。
临近2020颁奖季,热门爆款影片看不停:火了大半年金棕榈得主《寄生虫》、叫好又叫座的《小丑》、马丁·斯科塞斯九年磨一剑的《爱尔兰人》、细腻温柔的黑马选手《婚姻故事》……
这其中,还有一部星光熠熠的佳作不该被忽略。
《卡罗尔》导演托德·海因斯执导,马克·鲁弗洛、安妮·海瑟薇、蒂姆·罗宾斯强强联手。
曾出品《聚焦》《华盛顿邮报》《绿皮书》等佳作的公司Participant,再度触及社会题材。
由真实事件改编,这部电影,或许与你我息息相关——
主角名叫Rob Bilott,本片的故事就是讲述他一个人单枪匹马对阵美国最大的化学工业公司——杜邦集团(Dupont, 1802-2017,于2017年8月与Dow Chemical Company合并成为了DowDupont)。
没错,就是电影《狐狸猎手》里史蒂夫·卡瑞尔饰演的继承人约翰·杜邦一枪打死了自己的摔跤教练的那个杜邦集团。
该片改编自Nathaniel Rich于2016年发布在《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成为杜邦集团噩梦的律师》。
Dark Water,中文译名为《黑水》,或是《黑暗水域》,由《卡罗尔》的导演托德·海因斯执导,马克·鲁弗洛参与制片并出演Bilott,安妮·海瑟薇饰演女主Sarah。
上映两周,该片目前在烂番茄获得92%的好评,豆瓣8.3分,IMDb 7.6分。
Rob Bilott,一位在俄亥俄州工作的环境法律师,刚刚在律所Taft升级到了小合伙人,有一天接到了来自老家外婆/祖母(英文中统称grandma因此不确定)邻居Tennant的电话,说他的牲口都死光了,他怀疑是杜邦集团在买下了土地之后,在用化学废品污染土地。
收到电话的Bilott很为难,作为一名企业事务律师,他的专长是为大型化工企业辩护,也就是Tennant的对立面,他甚至多次和杜邦集团的律师合作过。
Bilott带着Tennant的录像带回家,通知他的妻子Sarah要回一次家去侦察一下,看自己有什么可以帮忙的。
当Bilott来到Tennant的土地,面前是一片荒芜,“这个农场简直像是一片墓地”,他这样形容。所有的牲口都死光了,死去的牲口身体器官各种病变,惨不忍睹。
回到公司,Bilott和他的老板,公司的大合伙人Terp报告说想要接下这个案件。Terp勉强答应了,以为只是简单的提交些文件诉讼走个基本程序,毕竟Taft的生意是辩护大集团而不是把他们告上法庭。
他没想到的是,这一次点头,揭开了杜邦集团整整半个多世纪的“黑色水域”。
在杜邦集团的文件里,Bilott发现有一个字母缩写PFOA被反复提起,却没有人知道是什么。直到他询问了以为化学专家,才知道是一种有碳元素合成的新化学物质。
在整整半个多世纪里,杜邦一直在使用这种PFOA,后被改名为C8(由3M公司发明)的物质来生产他们的名产品不粘锅Teflon。
自从1950年,3M和杜邦就开始进行有关C8的实验。他们发现在Teflon生产线上的女工生下的7个婴儿中有2个有先天畸形,老鼠在长期接触C8后会发生肝脏病变等。
杜邦在得知实验结果之后并没有通知任何机构,甚至把这些有毒化学物质倾倒到水域,Bilott答应去看牲口的时候以为只是一个小镇,但最后水质检测却发现在West Virginia有整整6块城镇区域C8超标,影响了超过数十万人口。
最后法院决定抽取被影响区域市民的血液样本进行分析判断C8是否和病变有直接联系。7万市民提供了血液样本,随之而来的便是漫长的等待。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每天每天,律所的老板,起诉的市民,Bilott的家庭,他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向他施压,Bilott甚至因为精神压力过大而昏倒进了急救室……
终于在第7年,Bilott接到了医学研究的结果,C8直接导致包括肾癌,甲状腺癌等疾病。
本片虽未重现鲁弗洛2016年出演的同类型传记片《聚焦》的辉煌,但依然是一部引人深省的好电影。
全片冷静却不乏细腻的情感,虽然不是导演海因斯最熟悉的故事类型,但依然注入了一丝柔软,比如里面角色的刻画都非常细致,不仅是Bilott的挣扎,也把Terp和Sarah想为正义发声但不断被或是律所或是家庭关系所捆绑的内心矛盾。
电影中很多段对话都很让人感动:
在律所投票决定要不要继续接这个案子的时候,Terp斥责那些投否决票的律师,他质问何为正义感,难道帮助他人不正是身为律师应该履行的义务吗。
当Bilott请求Terp继续支付账单并许诺这个案子结案的时候一定可以收支平衡,Terp问“你以为我接这个案子是为钱吗?”
Sarah在医院急救室告诉Terp,Rob长大的时候搬了10次家,直到他来到了Taft,Taft对他来说远远不只是一个律所,而是他安顿下来的家庭。
Sarah说:”他愿意牺牲他的工作和家庭,只为了一个陌生人。我不知道这是什么,但这绝不是失败。”
当然还有在得知杜邦打算一一上诉整整3535件案件的时候,Bilott的那番话。
他挂了电话之后脸上的绝望让人唏嘘不已,他说我们都以为政府机关会保护我们,以为各种机构(例如EPA, United States Envio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会保护我们。但是没有人,没有任何机构,组织,政府在保护着民众。
”只有我们自己保护自己。”
一般一年可以庭审4个案件,算下来要审整整800年。很多大企业都用这种耗时间的方式来逼起诉人放弃,很多人没有等到他们的案子被审就去世了。但是Bilott花了他职业生涯过去整整20年和杜邦抗衡,他决不放弃。
于是2015年底Bilott出席法庭,3535个案件,他一个个接下。第一个案件获赔160万美金,第二个案件获赔350万,到2017年杜邦集团赔偿总额6.71亿美金,解决了3535案件。
是啊,6.71亿美金,听起来是个天价数字,但是对于杜邦集团算什么呢。
2005年的时候杜邦由于使用C8而污染毒害居民水域被EPA罚款1650万美金,是EPA历史上最大的罚单,但是Bilott计算下来这不过Teflon一个产品三天的利润,都不是收入,而是利润,那么6.71亿的法律赔偿仅仅是一个产品120天的利润。
短短四个月的利润,对于千千万万的家庭来说是3535条鲜活的生命。
电影中还有不少细节让人心酸:
Tennant家庭因为去找了律师导致整个小镇最大的雇主杜邦被起诉而遭到了整个小镇的排挤,Parkersburg更是失业率暴增,劳动部门办公室门前是失业市民排起的长龙。当小镇在采集抽血液样本的时候,居民更是直接和Bilott说一定不会有病变,“杜邦可都是好人”。
杜邦养育了整个小镇几代人,给他们买房,供他们的子女上大学,但是代价是肺癌,胰腺癌,畸形儿。直到出生的孩子先天畸形,直到工作数年的杜邦员工们都一个个生病倒下,才揭开了这个企业的真实面目。
Bilott实为人民英雄。
他是一名极为优秀的律师,仅仅是开车经过是看到一位小姑娘的牙齿发黑就联想到污染物质是在水里。
当杜邦用整整一个储藏室的超过11万页的文件来整他的时候,丝毫不退缩,几个月的时间每天每天的坐在储藏室标记一份又一份文件。
如今99%的世界人口身体里都含有C8,通过饮用水,不粘锅涂层等途径。还有更多超过6万种未被审核的化学物质在被各化工企业广泛使用。Bilott的战斗依然没有停止。
他在Tennant之后再也没有接过一个企业客户,而选择贡献他整个职业生涯来真正的保护这个世界。
也要感谢主创马克·鲁弗洛对环境的热诚,用他自己的方式把这个故事传递给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