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laylist:linkad target=_self src=https://www.bns120.cn&srcPlay=ji_c&name=文明的轨迹]
最近更新
热门推荐
了解人类文明璀璨时刻,看这一本足够了。
快过年啦,一直想送闺蜜书,选很久未定。忽然发现,这本可太合适了。不仅送她合适,简直送给谁都挺好啊。丰富的人类文明常识,不管学生娃还是社会人,哪个不需要呢。妥妥的书架必备啊,棒!
过去一年多,陆续看了不少历史类、艺术类科普。讲真,拿到这本时,还是被惊到了。第一印象:很厚很精美!
700多页,随手一翻就是大片——仅珍贵历史照片就有500多张。
看厚书,常不自觉有些顾虑,担心内容东拼西凑、灌水太多,担心机翻拗口难懂。读这本,尽可打消顾虑啦。文字流畅且凝练。有多受欢迎呢?原版书一版再版,已出到第4版。
它几乎囊括了人类史上各个耀眼时刻:史前文明、希腊世界、启蒙运动与洛可可艺术、哥特式风格与自然主义、现代主义世界……很明显,除了历史、文学、哲学等,艺术含量很高哦。
穿过浩瀚的文明星河,感受人类璀璨智慧。惊叹之余,心向往之,更觉生命的可贵和人间值得。
——
阿萨齐人,是新石器时代的民族。他们的文明没留下书面记录,只有遗迹和文物。他们建造了宏伟的砖石房子和仪式建筑、灌溉工具和水坎,擅长陶器制作,会选用几何图形和图案来作装饰。13世纪末,也许因为大干旱,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村庄。
“罗马帝国的崛起依靠对外扩张,中国王朝则通过其中心的巩固建立起来。”
在11世纪40年代,在法国南部的朝圣路线上,哥特式风格开始出现。新教堂的尖顶拱门与罗马式桶形拱顶、圆形拱门不同。它大多都是为了收藏珍贵文物和容纳朝圣者而建。没有完全摒弃宗教元素,建筑师却开始对世俗事物产生兴趣。
“为什么巴黎大学在中世纪的高等教育机构中脱颖而出?”其因教学质量闻名遐迩,书籍全部由手写稿组成……
“文艺复兴一词来源于意大利语中的“重生”。追溯15世纪意大利境内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城邦的兴起。”啊,对,我们又来到了威尼斯和佛罗伦萨!这章,我们将看到名画名作名建筑……总之,沸腾吧!各种神仙打架。
美洲阿兹特克人出现之前文化是怎样的?西班牙受到怎样的影响?葡萄牙又怎样与非洲文化碰撞,印度莫卧儿与欧洲接触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哲学家、艺术家再次纷至沓来……
仅仅是古文明吗?
非也非也。
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有涉猎,19世纪的艺术和文学史如何实现现代主义的?百看不厌的毕加索、梵高和莫奈……文学、舞蹈和音乐,新媒体技术,环境和人文系统……
古今中外的各种文明成就,浅浅勾勒。先看看全貌,找到最有兴趣的地方,作深入了解也不迟。以前读书总喜欢划重点,这本书就没下得去手。
有些书仅仅看一眼就会觉得快乐。显然这本就在其中。多一些快乐吧,好奇宝宝们,那必定是要把它放在跟前的!
Humanities蕴含着一系列复杂的意味。它可以是人性,一个根本无法定义、范畴飘忽、指向模糊,但却总有时用得上的怪词;也可以是人文学科,对人或人性展开数千年的精深研究,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答案则越来越少;还可以是人道,即对人类幸福和自由的关切、思虑与践行。但是,Humanities原本的意义,也不过是“人类”这个分立的集体罢了。
亨利·M.塞尔(Henry M.Sayre)这本《文明的轨迹:穿越人类历史璀璨时刻》(Discovering the Humanities)就是“发现人类”。其书名意在召唤那些已经远去或正在远去的同伴,他们与我们有着极为相似的物质组成、生命形态、生存需求,乃至于语言、风俗、思想……唯有借助人类共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思想,同行者们遗留的幻影才会凝实,我们开始同他们握手、拥抱、面对面交谈。
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凭借自己的影象呼来远人,常常忘记了他们自己的同行者已在喑默中消沉。也许,这正是我们Discovering的缘由——过去的永不复来,但后来者尚可发掘、发现、发明,他有时从《宫娥》的镜中看到了自己,对此心知肚明:他知晓自己在那里,不是因为隔着画、对着镜看到了自己,只是因为他就在那里。
本书用艺术史串连世界史,但核心还是落在欧洲,中国、印度、日本、美洲、非洲在几个世界变迁的关键节点偶有出镜,可惜通常是用来体现“欧洲冲击的反应模式”或“对欧洲文明造成的影响”。这大约属于“通行”的不足,特别是在现代艺术的小天地里,很容易发现欧洲人漫山遍野、美国人异军突起、其它人形同草菅。本书至少注意到了帝国主义治下的非洲、埃兹拉·庞德对中日文学的引介(反正有《诗神远游》读也还行)等等。
全书优点在于配图丰富、精确、恰当,既讲广义文明和文化的延续与变迁,又能不断地回到艺术史,展示各个时代的艺术思想、潮流、技巧、实践和接受情况,描绘出文明、观念、人类体验的漫长旅途。章节末尾的问题值得思索,透过问题反复回归章节内容令人获益匪浅。缺点是太集中于人类精神(以便对应作者的Humanities)方面,对物质、技术、操作的观察略少且浅,它们对我所理解的Humanities是同等重要的。
我这人写书评不爱随大溜儿,别的博主提到的关键点内容,我可不爱重复着呢,看书写书评之前也不会去看评论区都有什么内容,相比被别人影响,我更喜欢影响别人(褒义),我喜欢提提大家没注意的点,我自己认为精华的点,希望自己的书评看起来不那么俗套。
这本《文明的轨迹》,我想最直观的特点肯定大家都会说,我一笔带过,就是真的巨巨巨巨巨厚,2023年我读过这么多书,不算套装书的话,这本《文明的轨迹》厚度绝对可以排进前三。当然我非常信服一位作家说的话,“卖的是内容不是卖纸”,书厚是很吸引人,这点算个流量销量密码,但内容一定要扎实过硬,我非常讨厌那种500页有200页都是注释的书,我感觉纯粹是浪费纸张污染环境,作为普通读者我没工夫调查一句话一个词的具体来源,跟我没关系,这本《文明的轨迹》这方面做的就挺好,你别看好几斤重的大厚书,700多页,就全都是干货,真的,没有注解。这点我觉得太牛逼了。有些个学着吧,说是学者,实际就是装逼,肚子里没货就东拼西凑的引用,跟裁缝一样拼接搜罗来的各种信息,最后加一点自己的总结,就出书了,这种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大骗子,想想都让我生气!而这本书《文明的轨迹》,是pearson授权出版的中文版,熟悉pearson的读者都知道,他们的特点,就是出版经典的教材,这本也不例外,也是教材,而且重新编辑优化了好几代,一直当做国外大学里的教材使用,权威性咱们分析肯定就非常的高,对吧。而且阅读过程中确实特别流畅,你不用被配对儿游戏一般的反复看注释打扰阅读的通畅感,更适合咱们大众读者阅读。
内容上,你看名字,大概会猜,哦,是一本梳理人类历史的书吧,又是简史,每个文明,每个国家说几句那种,对吧?那你还猜错了,我开始也以为这种,等读了发现还不是那么回事儿。他意思是,人类啊总是希望雁过留名人过留声,人活一世总想留下点什么印记,但是沧海能化为桑田,历史镌刻在石头上也有风蚀成尘埃的一天,那我们怎么知道祖先们来过呢?于是书籍这么厚,就是梳理一切值得我们了解和记忆的文明的轨迹。这里的文明,专指人类创作出的东西,比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诗歌”等等吧,总之是文化交流与艺术品的汇总,我想如果是喜欢艺术的读者,一定会狂喜,将历史中最最精华的艺术凝聚在一本大厚书中,那肯定值得一看啊。这比枯燥的谁当皇帝、战争中谁打了谁。。。有意思多了。
那又有朋友会说了,那估计是从古至今,一个个国家梳理,这种逻辑顺序书写的吧。又错了,我研究了一些目录,你看啊,开头是“史前时期和文明的曙光”也就是各个文明的诞生时期,各大文明的信仰、绘画、雕塑、建筑、各种传说。。。这没毛病,第二章开始写“希腊世界”,回顾一下对西方文明影响至今璀璨的古希腊文化,第三章讲“帝国”重点说了罗马帝国、然后简述了秦汉时期的中国、古印度吠陀传统、种姓、佛教的诞生,第四章开始讲“采邑制、修道院、朝圣”,唉,这就有意思了,在前三章基本我们可以理解为世界秩序的诞生,人类从蛮荒走向成熟的社会的顺叙,而从第四章开始,画风一变仿佛跳脱出了刻板的时间维度,从社会经济层面谈起了“采邑”以及修道院这种机构、朝圣这种行为。在我之前读过的一本历史书中,详细对比了罗马和耶路撒冷两大文明的差别,罗马是依靠武力来征服扩张的,而耶路撒冷是依靠信仰与朝圣来扩张的,按咱们玩游戏的话来说,一个是物理攻击,一个是魔法攻击。这个章节中说:
当基督教重新在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统治的英格兰大地上出现时,教会改写了封建制度:被庇护人不再效忠于贵族,贵族也不再效忠于国王,而是所有人都效忠于基督教的上帝。英国人和盎格鲁一撒克逊人都可以向教会赠送礼物,作为回报,教会为他们带来的不是保护,而是救赎。很快,教会变得富裕起来。为了装饰圣所,教会追求与封建领主个人收藏同样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同时将基督教的主题和意象融入日耳曼和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杂糅、肉欲的风格中。教会还获得了一大笔地产,由一位本身就是封建领主的神职人员管理。这些土地上很快发展起了大型修道院,志同道合的人汇聚于此,追求宗教的完美,修道院从而成为学习中心。
看到了吧,这本书的深度就在于此,并非平铺直述简单的记载,那种简史类的书真的没意思,由此我认为书籍正式进入了深度阶段,从简单的人类文明诞生的文明足迹和艺术作品介绍,进入了讨论人类终极的艺术形式——“制度”的介绍中,人类的社会组织、阶级、社会组织方式的演变,这些才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任何物种的高级之处。至此,所有的艺术开始服务于政治需要,所有的艺术都有了现实意义,我们如今能看到的艺术形式,你仔细去挖掘,它背后都有思想控制以符合权力者目的的意义在里面,被保护的就是有用的,消逝的就是无实际作用的。
于是,你在后面的章节里看到“哥特式风格与自然主义的重生”——“文艺复兴”——“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大航海时代的全球贸易与殖民时代”——“反宗教改革与巴洛克风格”——“启蒙运动与洛可可艺术”——“美国与法国的大革命、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精神”——“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美国的自我意识,文化身份的挑战”——“现代主义世界”。你发先没有?世界反复在对抗的文化中前进,保守的势力当权之后就会通过文化艺术来禁锢人们的思想,而类似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现代主义”等就是对应各个时期保守势力的突破,保守和创新,就像水火一样交替主宰世界的思潮。看到这里,我忽然感觉这本大厚书,太牛逼了,这那里是什么简单的介绍人类文化和艺术啊,这他妈简直是一部人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史啊。作者这种叙述方式,已经不是简单的按照时间线罗列知识点了,这鸿篇巨著仿佛都只在讲了一件事,那就是。。。!对吧!你自己体会吧。总之我感觉非常独特,非常另类,题外话插一句还是非常佩服人家老外这个教学思路的,确实你读完了,会有一种启迪的感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透彻,要不人家当这么多年大学教材,思路确实牛。
——————
*(采邑制是一种封建土地所有制,起源于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在这种制度下,国王将土地及其上面的农民一起分封给有功劳的臣属,以服骑兵役为条件,供其终身享用,但是不能世袭。最初是查理·马特在担任法兰克王国宫相期间(714年至741年)实施的改革内容之一,是对土地占有形式的改革。采邑一词的原意即恩赏,拉丁文为beneficium。采邑制在中世纪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为欧洲的领土扩张和维护提供了有效的军事力量,同时也是一种稳定的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贵族和领主的权力和地位得到了巩固,而骑士和自由民也可以通过提供服务和劳动获得一定的地位和财富。)
还记得在电影《机器人总动员》开篇,一台破旧的机器人瓦力不断地清理着堆积如山的垃圾。举目望去一片荒凉,人类文明消失殆尽。每当看到这种场面,内心都会泛起一种可怕的孤独感。人类文明真的会消亡吗?它又是如何产生的?是否会有某种文明可以跨越时间长河一直延续到未来?
时代华语国际出版的《文明的轨迹》「Discovering the Humanities」讲述了文明的诞生、发展、延续和变化。
文明是一种社会、经济和政治实体,包括一个群体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并通过图画和书面语言表达自我。
随着现代考古技术的进步,几万年前的史前文明逐渐被发现,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最初人们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过着游牧的生活。当他们转化为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存方式时,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迈向了新石器时代。彼时文字还没有产生,于是他们在墙壁上作画,努力地把共同的规则、风俗、仪式和艺术传递下去。
虽然颜料的色彩单调,但是简单有力的线条、古朴写实的画风,无一不传递着当时的文明∶人与动物的相处、石器和武器等工具、母系氏族的主导地位等等。到了新石器时代,烧制陶器的增多也客观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范围相对固定。
就像这样,书中从史前谈到古希腊、古埃及,从欧洲讲到亚洲,从建筑讲到艺术~一本700多页的大部头,70万字的讲解佐以500多幅图片,可谓用心良苦。
记得学生时代最头疼的就是历史大题,常会因为没有答全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发展状况而扣分。归根结底是没有建立起世界各国同一时间轴的横向联系。
这本《文明的轨迹》以艺术史为基调,以历史、文化为辅助,用讲故事的方式横贯东西,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文明发展汇总到一起,帮助读者轻易地建立起立体的知识链儿。而且每一部分都先有学习目标,后有回顾总结,再加以延续和变化,难怪美国多家高校都把这本书作为教材使用。
喜欢历史、艺术史的读者或者是家有中高校学生的家长,建议拥有这样一本世界文化史。一来书中内容涉及广泛、话题精彩,趣味性强,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就像读故事一样,一开始就停不下来。二来读完后能对世界史、艺术史有一个全面、立体的掌握,再分析历史大题时就会得心应手、一路开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