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 [playlist:linkad target=_self src=https://www.bns120.cn&srcPlay=ji_c&name=逆行人生]
- [playlist:linkad target=_self src=https://www.bns120.cn&srcPlay=ji_c&name=逆行人生]
- [playlist:linkad target=_self src=https://www.bns120.cn&srcPlay=ji_c&name=逆行人生]
最近更新
热门推荐
文艺界脱离人民,脱离群众,脱离生活。他在的时候,文艺要为gm服务,他走后,文艺蜕化为反gm服务。什么是毒草,这就是毒草。当年人民群众还处于懵懂期,现在经过几十年正面和反面的教育,人民群众应该能认识到什么是毒草,谁是人民的敌人了。文艺界脱离人民,脱离群众,脱离生活。他在的时候,文艺要为gm服务,他走后,文艺蜕化为反gm服务。什么是毒草,这就是毒草。当年人民群众还处于懵懂期,现在经过几十年正面和反面的教育,人民群众应该能认识到什么是毒草,谁是人民的敌人了。
巨浪 卷起千堆雪
评《逆行人生》
信息化时代我已经不上街购物了,全靠快递送上门。这段时间常点外卖,外卖员都很及时,也大都会电话通知,态度亲切。唯一有一次要超时前打了电话来,说遇到点事可能会晚些,我也不知他遇到什么,我说没问题,结果他直接点了个送达。但我想是因为超时要罚钱,所以他这样做我也能理解。
过了又快十多分钟还是没动静,我怀疑是不是已经送到了,去查看时发现他刚到,结果还说少拿了一样东西说帮我回去拿,我说算了吧他就要把钱付我,态度这么好我当然也说不用了,拿到餐发现除了少拿的那样,我要的冷饮也没了,但多了一杯可乐……而且袋上还残留着冰淇淋,难道是路上打了或化了……(天的确很热)又或是和别人的弄混弄错了?
最终还是算了因为觉得他不会是故意的,不过换别人可能就要投诉了 。
结果隔一天就看到这部电影,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努力活着的故事。主角本来混的不错,年薪几十万应该是有的,但买房还是得贷款,碰上公司裁员还是一样下岗,家人还是一样会生病,生病还是一样交不起一天近万ICU的钱,付不起那些医保不给报的自费进口药,最后为钱所困只能去送外卖抢单王。
这不真实,因为很多失业的白领虽然找不到想要的工作但也不会去送外卖,他们宁愿在家里打游戏啃老,或者创业(大概率赔钱负债),或者去搞搞自媒体,做直播,开网约车,也不愿去做那么辛苦的体力活。这我完全理解,大家从小苦读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长大不去当工人,不去送外卖,不做体力劳动吗。
所以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拼,从幼儿园拼到小学,中学,拼到高考,其实能上大学的,就已经战胜了一大半的人。
我父母年轻的时代一个大学生是很稀有的,他们年轻时都忙着搞运动上山下乡,高考也废除了,77年才恢复高考,那年我刚出生。那时大学招生数也少,大学也少,能上大学的,都是精英,会成为工厂公司单位的骨干和未来的干部中层直到高层。
而没上大学的,大多成为了打工人,也有一些在自己的城镇混的不错,有的自己经商创业,在当年那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经商创业的成功率很高,有的成了富翁,有的虽然没挣着钱但至少也没亏,有的虽然亏了但很快能找到机会东山再起。
但到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即将进入21世纪,大学生不包分配了,必须自己找工作。但那时工作也不难找,只要你有本事或肯努力,就有机会进大公司,再跟随公司的急速发展,成为精英白领。
那是电脑手机与互联网刚兴起的时代,那时的电脑内存只有64M,那时想上网还要电话拨号,那时的手机笨重的象砖头,但那时又是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年代,浪潮扑面而来,哪怕你不会炒股,但只要拿住不抛,就能几十倍收益。哪怕你是个穷鬼,但只要敢借钱买房,就能资产千万。哪怕你是只猪,也能被巨浪推上巅峰。
“巨浪,卷起千堆雪。”这是《大时代》主题曲《岁月无情》的歌词。在年轻赶上了一个这样时代是幸运的,繁花似锦,如火如荼。然而《大时代》里的股市还是会崩,巨浪将你高高抛起,也会将你重重摔下。我十年前因为某支球队烧钱的豪气而知道了某企业,球队拿到冠军的时候,万众狂欢呼喊那个名字,有谁会想到十年后……正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不经历世事变迁,你也不会真的读懂红楼梦。
大学越来越多,大学生越来越多,好工作却没有变多,结果竞争更加残酷了。为什么企业要裁掉35岁以上的员工包括中层呢?有些是因为企业也处境艰难,养不起这么多人了,更重要的是有太多年轻人愿意拿更低的薪水干更累的活,你不干有的是人干。而你一旦失业或辞职,就象从船上掉进海里,再想重新爬上一条船,却发现海里还有无数人在争相想上船,有的是比你年轻更肯吃苦的,你觉得你有经验资历,但再一看比你更有资历而年纪更大的人也泡在海里。
在这部电影里,用很多场戏清楚的揭示了这种内卷。你越拼命送的单越多,平台就会按越高的标准要求所有骑手,逼的骑手们互相竞争玩命。单王之战就是这种内卷的巅峰,几个生活同样艰难还互相扶持过的打工人被迫在新年夜狂飙竞逐,主角被车撞了还拼了命要去送单就是对这种残酷的揭示。
电影没有让主角被撞残再让家里欠下几十万债,而是赢下了单王之战,这只能说是最后的善意,不然这部电影就太悲惨了,大概又会有人骂你把打工人写的这么惨是几个意思?外卖员在你这眼中就这么可怜吗?人家就不能一边劳动一边乐观过上幸福的生活吗?
片中外卖员们驾车在“加油”声中奔涌而出时,我的确看到了那种拼死一博的悲壮感,这才是真正的飞驰人生吧,为了活下去而不停的奔跑。但这不是一部励志电影,一直到最后主角也没能保住他的房子,而是选择了卖掉房子去过“更平凡”的生活,这算Happy Ending吗?他终于认命了,不然呢?
励志片会告诉你努力必然成功,而这部电影处处都在告诉你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比你更拼命更努力,但最后他们也无法改变命运。可是人总是要活下去,你也不能天天苦着一张脸对你的同事和家人,心里再苦也得笑,有人却还非要追问你这笑是装的还是真的,人生已经够难了,为什么还要苦苦相逼呢?
最后彩蛋主角的算法小程序被送到公司高层处,秘书的声音建议让主角进公司的“算法部门”,看起来好像要给主角一个爽文似的光明结局:程序高手虽然一时落魄,却终靠自己的技能重新杀回公司,让他的同事们大跌眼镜。
但可能这时观众已经忘了之前主角就是被自己的算法“精简”的。可他又做了一个用算法和大数据能让外递员更快送到外卖的小程序,前面也已经明示过了如果平台大数据发现有某些外卖员路程送单时间缩短了,就会立刻提高标准,要求所有外卖员跟进。所以你再回想“算法部”这个词和公司老总那个不置可否的漠然表情,一切就细思极恐了。
没拍出的结局只有两种,一是主角进了算法部,完成了他的“逆袭”,但他外卖行的那些同事朋友们全部要因为他的算法而被迫去按他计算出的“最佳路线”去抄更近的路,冒更多的事故风险,送达时限也会越来越短,因为“系统”认为你应该可以这么快,如果你做不到,那就别干了,大把的人正等着加入外卖行业替换你,正如片中那几个站在墙边等候的年轻人。主角最后站在高楼玻璃后看着自己的前同事们为了不超时拼命的奔跑,手中拿着一杯外卖刚送来还滚烫的咖啡。
而另一种,是主角压根没有被升职,只是他的算法被采用了,大家被迫更卷了,以前十分钟才超时的单,现在变成了五分钟,主角终将被他自己的算法逼到崩溃,也被他所有的同事和朋友所唾弃。他麻木的奔驰在路上,无视身边呼啸的卡车和背后鸣笛的警车,露出系统要求的机械笑容,一遍遍说:“请给个五星好评”。
所以这部电影也可以说是一部披着喜剧外衣的“恐怖片”,我不认为这是我的脑补,我觉得电影里太多镜头几乎是在明示这种残酷了,还想要编剧们多直白呢?拿个大喇叭喊出来吗?那样的电影也一定要被骂不高级的。
今天坐网约车,那个司机很客气,笑着和我抱怨说自己的腰越来越不行了,以前听人说坐车坐累了觉得可笑,坐车怎么会累,现在自己一天十几小时坐在车里,才明白那有多累。而现在自己水也不敢多喝,因为在车里没法上厕所。
我没有问他说那你为什么一天要开十几小时呢,为什么不开一小时就休息十五分钟呢?你为什么要开网约车呢?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呢?你以前是做什么的?看你说话不象外地人啊,你买房了吗?贷款了吗?有孩子吗?他将来能考上大学吗?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啊?你会让他去开网约车吗?未来机器人时代还需要网约车司机和外卖员吗?
有人说现实中谁不知道生活不易,不需要一部电影来告诉我。又有人说现实中的底层要苦的多,这电影在美化粉饰。我只觉得电影也越来越难了,也许《药神》《泰囧》现在上映,也不可能有票房奇迹。你看现在一年这么多电影,真能赚钱的有几部,又有多少部赔的血本无归,甚至无人知晓。
只能说,且看且珍惜。这样的一部电影,可能以后也不会再有了。有人想拍,也没人敢投,或者没钱再投了。我们能看的也会越来越少。我觉的同样可惜的还有好些部我觉得很不错但票房惨淡的电影。
是好电影变少了,还是看电影的人变少了?
电影赔钱了,投电影的人会越来越少,电影少了,好电影就更少,观众也就更没了去影院看的欲望,影院也赔了,就会倒闭关张,影院变少了,电影就更加没票房……如此循环,就象现在实体店中空荡荡,基本都被电商取代一样,将来可能去影院看电影也会成为一个旧时代的记忆。
将被时代抛弃的又何止院线电影呢?
巨浪,卷起千堆雪。程序员、外卖员、房产中介、民宿老板、网络主播、金融圈、游戏行、电影界……所有人都在为活下去拼尽全力。巨浪曾将我们抛向天空,让我们拥有飞翔的幻觉,但飞的越高,也会摔的越痛,当前浪后浪新浪旧浪都前赴后继的拍在沙滩上,泡沫粉碎之时,我们也许只来得及感叹一声:“好美”。
“震撼人心!”这是观影后最普遍的共鸣。影片以无畏的姿态,深入剖析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奋斗,每一帧都直击人心,无愧于“敢拍”二字。细品之下,这部影片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亟待关注的诸多议题,引人深思。
故事以高志垒——一位名校毕业、曾在大厂风光无限的中年精英的视角缓缓展开。一场突如其来的裁员风暴,将他从职业生涯的巅峰猛然拉入谷底。面对家庭的期待与自身的尊严,高志垒选择默默承受,却在求职路上屡遭年龄歧视的重创,两个月无收入的困境如同巨石压顶。
家庭,这个温暖的港湾,此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父亲的突病入院,高昂的医疗费用如同无底洞,吞噬着本就脆弱的家庭经济。妻子因长期照顾家庭而失去职场竞争力,女儿的国际学校费用、房贷压力接踵而至,中产阶层的脆弱与无奈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更添霜雪的是,早年投资的P2P爆雷,房产市场的泡沫,让高志垒多年的积蓄化为乌有,中产返贫的残酷现实跃然银幕。
绝境之中,高志垒没有选择沉沦,而是毅然决然地踏入了外卖员的行列。从最初的笨拙不适到后来的游刃有余,他用自己的坚韧与智慧,在“困在系统里”的行业中找到了新的自我价值。影片细腻地刻画了外卖员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以及他们与顾客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让人不禁对这些默默无闻的城市英雄心生敬意。
尤为难得的是,影片并未止步于个体命运的描绘,而是深刻挖掘了时代变迁对个人命运的深远影响。那些看似个人失败的背后,实则隐藏着社会结构、经济体系乃至文化观念的深刻变革。影片中的台词,如“不是你的错,难道是我的错吗?”不仅是对个人困境的无奈感慨,更是对时代困境的深刻反思。
《逆行人生》以其宽广的叙事视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功塑造了一个在大时代沉浮中不屈不挠的小人物形象。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能穿透阴霾,照亮前行的道路。这部影片,无疑将成为现实主义作品年度榜单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激励着每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奋力前行的你我他。
《逆行人生》毫无疑问是今年最现象级的电影之一,先导预告一经放出,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谩骂便完全淹没了提前宣发造势的“喜气”。
内地观众们经过一次又一次地被诈骗、被捉弄、被消费,已经完全学聪明了。
大家不再呼唤这个市场里出现更多的“小人物叙事”、“普通人故事”,因为大家明白这些题材只要是能走入大银幕的,最后一定各有各的悬浮,各有各的说教,各有各的劝你和解的话术。
从《逆行人生》的预告遭到口诛笔伐起,“穷人掏钱看一群富人演穷人”这句话便成为了该片相关讨论下的高频句。
这句话其实是个流氓逻辑,因为大部分的影视创作者,相比于工农阶层,当然是处于更高阶级的,他们扮演底层形象也是在履行他们座位公众人物传播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容的义务。
小人物的生活需要大平台的辅助进入聚光灯下,这样才能真正为他们打开一个发声的窗口,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又为什么有如此多人支持这种混账逻辑呢,这不得不聊到《逆行人生》这部电影所诞生的今时今日的社会逻辑,已经和徐峥所认识到的相去甚远了。
首先,小人物的发声已经不止局限于依赖文艺作品,“实名举报”、“我控诉”、“我呼告”类型的由发声者自己录制的短视频已经成为当下社会最核心的新闻内容构成。
这样更具象、更真实、更血淋淋的亲口表述,无论是带来的冲击力、影响力都远大于虚构作品。而且,仅就我个人冲浪经历来讲,我的B站短视频板块,刷10个视频有11个都是这种类型的,所以B站的短视频从来不曾带给我什么多巴胺分泌,反而常常是焦焦在脑内刮起的无数阵橘色风暴。
其次,在“自我献祭”类型的群众表达兴起的同时,内地文艺作品的落后性也在以相当快的速度显现出来。
字幕判刑、包饺子结尾、都是家人、与万事万物和解是所有电影的唯一结局。
但现实是,大部分身处于相似困境中的人们不仅无法和任何事物和解,还可以正在无限期地走向一条不归路,最后彻底被生活的漩涡搅碎。于是,大家选择屏蔽那些鸡汤、说教、爹味的虚假情节,有这些时间不如埋头好好生活。
所以,《逆行人生》中的男主角倒是没逆行几次,戏外的徐峥却是逆了大天,一纸立项策划案不知逆了多少时代洪流。
说回到电影本身,其实这种类型的电影能否被观众买账只需要做到一点就足够了,就是能否对社会现象正确归因,当然这对于内地电影来说难于登天。
在徐峥参与的上一个爆款项目《我不是药神》中,文牧野已经竭尽全力地把矛头虚空索敌,制造了无比虚假的对立,但还是导致了社会问题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了审查的“特别关照”。这便使得之后的作者更加畏首畏尾。
《逆行人生》无非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个同济大学毕业的45岁大厂中层,在人生最关键的阶段会断崖式失业,并不得不送外卖。更远一步是需要回答,拿到这样剧本的人,除了重开还有出路吗?简直是想想就令人不得不三缄其口的尖锐问题。
事实是徐峥半推半就地回答了一部分,他提到了就业环境的紧缩、职场的年龄歧视、劳动力过剩造成的失业潮、P2P暴雷带给中产家庭的横祸。虽然大部分都只是浮光掠影地展现,但总好过顾左右而言他的,更好过已读乱回的。
至于暴雨过境,何去何从,徐峥的态度是,中年失业会换来一生的潮湿,这件事终究会成为一个人生的转折点,毫无疑问的是,它会带着一家人的生活从此走向下坡路,而且是一直缓缓地、颠簸地下降的无尽之路。
对待这种看起来十分绝望的处境,徐峥的态度是既来之则安之,此地的生活最不缺的就是不稳定,意外和另一个意外哪个先来只是运气问题,既然发生了就全盘接受,继续迈力向前。
总的来说,电影中关于社会现象的这一整套表述我是相对买账的,也许是因为抱着极低的预期,也许是因为同行的衬托,这种表达还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只不过要说它对于真正身处困境的人们能起到什么作用,大概是加深他们百倍焦虑的同时,聊胜于无地轻轻抚慰了一刻吧。
而在电影的核心架构之下,徐峥所填充的具体情节其实就相当糟糕了,这也是这部电影目前遭受着和那些“包饺子电影”同等批判并不冤的原因所在。
首先男主角的人设除了求职这条线以外,基本和当下时代没有什么呼应。
他在职场以外遇到的困境,虽然不是影片的焦点,但是其实在电影中为他带来了巨量的压力,而这些内容都是写得相当随便的。
比如老当益壮的父亲忽然因为996便变成了半瘫痪状态,女儿恰逢升学而学费数额巨大。这些困境让一部本来应当十分立体的社会实景拆解电影,扁平化成了8点档家庭伦理剧。缺乏特色,缺乏与人物特殊性的关联,也过于巧合。
但凡设置一个男主角因为逆行撞人面临赔偿金压力,虽然俗套,我也会觉得比片中这些不明所以的压力来源来得贴题。
徐峥所在的站点的其它几位同事面临的困境也有相似问题,王骁需要给孩子治白血病,所以成为了骑手。
这组矛盾之间相比于徐峥就更缺乏强关联性了,只是恰好有外卖员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恰好可以通过无限的卷换取高报酬,王骁就干了,但这样的工作似乎也有很多,王骁的选择一旦不具有唯一性,他就不值得作为一个外卖员群体代表来反映这个行业的现状,反映摩拳擦掌想要加入这个行业的人们到处境。
其余几位也同理,女外卖员的人设仅仅是蹭了“带娃送外卖”的短视频热点,冯兵“不接转单”这种一出现就知道后期必有弱智揭晓时刻的强设定也很尴尬,邬家凯边送外卖边直播边网恋则是已经虚浮到了外太空去(哥们现实中演了两部曝光量高的戏就已经被骂得体无完肤了,做直播只能是世另张大大)。
在看完电影之后,我也有机会简单和一位曾经在上海短暂由程序员转业为外卖员的翻版男主角交流了对电影的看法。他对于电影最无法忍受的是对外卖员精神面貌的刻画,就他个人经历而言,戾气、疲惫才是现实中外卖员的精神状态。
现实中的外卖工作环境中,别说不可能有片中那样一大群天真善良的同事了,正常情况下彼此之间从来都不会有任何超出工作内容的交流,因为疲惫、因为焦虑、因为竞争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其实这样的困境并不难想到,像坐办公室的工作,都时常发生着令人难以置信的职场互害,外卖员这样受到更多群体欺辱,承受更大生理心理压力的工作中,人的状态也可想而知。
这个问题的另一面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带着这样的精神状态工作,也导致了很多人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认为外卖员是一个平均素质偏低的职业。
外卖下毒、辱骂顾客、无病呻吟、打人捅人、不守交规...是外卖员上热搜时他们的相关动作。抛开更宏大的结构性问题不谈,这也说明这个行业悲剧地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这是永远无解的。
而讽刺的是,会买票观看这部电影的人,大部分都是外卖的接收者而非配送者,因此当大众普遍认知中的外卖员形象在银幕上变成一种堪比“感动中国人物”级别的状态时,也会引起极大的不满。
徐峥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并没有过度表达“要体谅外卖员”、“要尊重外卖员”、“送外卖很不容易”这样的观点。
他努力地把所有普通人拉平在同一语境做表达,无论是送外卖的也好,吃外卖的也好,其实都是生活和命运玩弄的棋子,大家要好好生活,热爱生活,热爱彼此。
但这带来了两点问题。
第一,这种正确的废话不需要特别申明,尤其是不需要这么无聊地强调。
第二,电影后半段用辛芷蕾一边教打鼓,一边直播,一边做美甲的行动组成了“对抗生活矩阵”的重要一环,其实也相当悬浮,只要稍作了解,就知道这三件事同时整明白一件就已经很厉害了,这便导致徐峥和辛芷蕾为了撑起这个家所做的努力整体的画风离国产糖水片更进一步,我很担心影片结尾,“1年后”辛芷蕾成了百万网红,徐峥成了美团股东。
当然,以上对结局的猜想来自于《奇迹·笨小孩》当年桶击我后造成的PTSD,本片确实罪不至此,而是远过于此。
在本片的结尾,于和伟饰演的美团总裁,在助理的引荐下得知了徐峥开发的送外卖APP,于是决定讲他招入美团程序开发部继续按照这个思路开发小程序。
我相信任何正常人看到这个情节出现时,即便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局赐结局”,也会忍不住犯恶心。
电影在表达,像徐峥这样暂时落难,“神仙下凡”做外卖员的前中产阶级,迟早都可以因为自身的实力、原职业、运气等因素“重回仙宫”。无论如何,送外卖这样的“下等职业”只是他们的过渡期下下之选,他们真正“发光发热”的舞台在更高、更远的地方。
所以影片当然不会给出除徐峥以外其它角色的结局,至于王骁和冯兵是否会因为辛苦的工作过劳死亡,邬家凯是否会因为工作的繁忙出现感情危机,严莉莉是否会因为带娃送货遇到危险,这都不是徐峥这个随时可以从外卖魔窟里拍拍屁股走人的“灰姑娘”真正需要关心的事情。
所以大家也不用追问角色们眼见需要面对的大流行来临后他们该何去何从的问题,配角们当然是会立刻失业并且自生自灭咯,至于徐峥,他可能也会失业,但不超过一个月应该就被直播平台挖去做程序员,美美吃上这个时期的红利了吧。
总而言之,《逆行人生》和当下的社会环境形成了一道唯美的互相抛弃的风景线,前者像时间穿越一般活在10年前闭门造车,后者已经激进、激烈到徐峥高速冲浪一整年也跟不上。
这除了反映出电影这种笨重的艺术作品很难对于新鲜的社会热点做出反映以外,也体现出越发逼仄的生存环境下,人们寻找出路的方式也在极速更替,人们不再等待“伟大”的电影人们如同分圣餐一般把“发声”的机会施舍给某个群体,而是自己摸爬滚打,杀出了一条血路。
manner事件之后大家纷纷表示大环境如此,少惹服务业从业者,因为无可失去的人随时可以和你拼命。
更何况,“实名举报”系列里现在还充斥着教授、公务员、律政人士等等我们原本以为应当“有所保留”的体面人。气压正在指数级下降,所有人生存下去的手段都不得不变得激烈。
此时,倘若某个不知好歹的“人上人”送上一份自以为充满诚意的玉盘珍馐供大家争抢,大家只会先掀桌,后杀人,把这场反动当做旗帜鲜明的运动,表达对于现实的态度与诉求。
徐峥总是这样,看到很多院线抵制《逆行人生》,拒绝放映,才想起疫情来临时的第一个除夕,徐峥的《囧妈》成为院线片中的第一个逃兵,转手将版权卖给抖音,美其名曰“请全国观众看电影”,实则让整个院线行业未病先瘫痪,影视行业的寒冬迅速到来。
如今在他的又一次逆行之作中,他不仅不改往日的逆天口吻,还对于片中外卖员刚刚成为“单王”,过了年就会因为疫情再次失业,并家破人亡的现状忽略不管,故事终结在一家其乐融融地互相勉励彼此“安于现状”的温暖时刻,对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烦危机置若罔闻。
电影中令我感到最滑稽可笑的设计便是徐峥因为送外卖居然治好了糖尿病,从每天要打胰岛素,变成了会因为低血糖忽然晕倒的“脆皮中年人”。
而更添一份笑点的是,徐峥从始至终也没有真正减肥,影片中他的身材并没有真正发生过任何变化。
这便也可以看出他自己本身是有多么不相信这个故事,多么不愿意为之努力,贾玲再谄媚,起码还知道减减肥、练练肌肉,做足表面功夫。
而徐峥不知是因为懒得博在座这些屁民一笑,还是实在碍于懒惰、肥胖难以减重。
总之,也是又逆行、逆天了一次。